#斯多葛哲學 #寫作 #文章草稿
# 為什麼我應該繼續寫下去︱谷底與充實感
1. 寫作做為一種生活的方式
2. 寫作可以成為混亂中的錨點
## 打掃中的充實感
>打掃、整理,能讓心情變好
剛才在打掃廁所的時候,突然有一種充實感,覺得好像真正的站在了地面上、不再虛浮、害怕和不自信;突然不再匆忙,可以慢慢地、慢慢地工作,不急著去那裡,或受不了這裡。
>停下來、不去那裡,會不自覺的微笑
這種充實感從何而來?
一方面是因為今天只有一組客人,即使沒有打掃完的房間也可以先關掉;另一方面是因為今天來的客人的房間早已準備好,等於今天其實不用工作,工作量很少,能輕鬆應對。
>一切就序、只要等待的感覺真好
這感覺是一種沒有壓力,然後清楚的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而你能做的、需要做的只有等待;是輕鬆的、很容易做到的等待,而不是無能為力的被動等待。
這種等待,是不是和「逆境的預謀」有同樣的心情呢?
## 斯多葛哲學與最壞情況的預備
想像最壞的事情已經發生的,有些事不需要做了、沒用了;這些不再需要做的事情,是不是一種減壓呢?這樣看來,這種心理預演是不是減壓的手段呢?
當最壞情況發生時會怎樣?問自己:「那又如何?」
>再壞也行,那還有什麼不行的?
今天的「最糟」就是沒有工作進度,但我並沒有損失;這樣的狀態反而帶來一種穩定與充實的感覺。
這又讓我聯想到,我那超過一個月沒有更新的文章。
## 重拾寫作的動機
我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寫東西了,因為在網路上寫作賺不到錢,越寫越灰心。但今天為什麼又想寫下這些感想呢?
1. **真的有話想說**:這種充實感、滿足感、欣喜的感覺,好像發現寶藏一樣,不吐不快。
>「有話想說」和「說點什麼」不同,前者讓人充滿動力;後者則是壓力。
2. **寫作變得沒那麼困難**:這得感謝之前對自己的訓練與壓榨,我已經有了一套寫作工具與方法。
現在透過語音轉文字的方式,能更快速地記錄下靈感與想法。
>沒有任何經歷是浪費的,沒有任何訓練是無意義的。
3. 原來修改文章也是種樂趣:這份草稿的再次修改,真的讓我重回到原本那種欣喜、滿足和踏實的感覺。也許我以前寫的東西太假了,真正的東西能讓我真正重回過去的心情?
>慢下來,就能找到樂趣。
## 想記錄的是什麼?
我不是想記錄斯多葛哲學的理論,而是想總結最近讀斯多葛哲學後,這些思想帶來的實際感受:
這份充實感來自於一種「站穩在地板上的感覺」,一種即使什麼都不做也可以的平靜;但一旦做了什麼,就覺得是賺到的。
>如果能快速重歸平靜的狀態,那麼快樂與激情將會是有益的調味。
我發現,真正體驗到哲學思考後的行動,那種真正的一致性、真的相信,那種堅固、滿足和充實的感覺,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活著」。我突然好羨慕有堅定信仰的宗教人士。
>人總要相信點什麼。
## 168斷食帶來的體悟
這種感覺也和我最近在執行的168斷食有關。當你撐過16小時後,會突然有一種「我做到了」的成就感,而且會想繼續延長時間,因為那是額外的、賺到的時間。
那種「剩下的時間都是賺到的」的心理狀態,正是我今天這種充實感的來源之一。
這種「已經完成了應做的,後面都是額外的」的心態,也延伸到了今天的工作與寫作中。
反正今天的房間已經準備好了,剩下的打掃與不打掃都無所謂;而每一分一秒的繼續,都是額外的、獎勵性質的,都是賺到的。
## 斯多葛哲學的核心精神
在我看來,斯多葛哲學的核心精神,就是在你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做事情,這樣一來的話,你無法掌控的,就會變成是額外的獎勵。
像賽內卡說的「道德記帳簿」:當你「選擇」一件善行的時候,那「選擇」就是基本回報;而別人是否回報你,都不必關注,因為那是額外的獎勵。
## 寫作作為一種實踐美德
當我選擇寫作,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對知識的探求,屬於一種符合美德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所帶來的回報,是一種平靜,而不是快樂或悲傷。
這種平靜避免了我胡思亂想或覺得生活無目標。
至於是否有人看、是否有人回應,那都是額外的獎勵。
## 記錄本身就是回報
記錄今天的想法,對我來說是一種智慧生活的實踐。當行為有一致的原則,心情就會穩定。
我拿起手機語音轉文字,記錄下來,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回報,而不是寄望它會帶來什麼影響。
這是關於記錄-->美德的回饋;而另一種,[[第一性原理︱反思讀書筆記與社群經營|記錄就是思考]],又是另一種充實心靈的方法。
現在想想,近幾年最充實的時光,是為 Medium 寫作但卻賺不到錢的日子; 有點淡淡的諷刺。
## 寫作帶來的痛苦源自不切實際的期待
之前我常會幻想:這些文字像寶藏一樣,能帶來轉機、被大量閱讀、獲得掌聲。但這些期待只會帶來痛苦。
放棄吧,不切實際的幻想只會帶來痛苦;這不是逃避、軟弱或是退縮,而是要將所有力量集中、握拳,全力轟向你能撞開的門,而不是牆。
我能真正選擇的是:「我要不要記錄」和「怎麼記錄」,而非記錄之後的結果。這些結果並不在我的掌控之中。
## 控制二分法的再實踐
當我開始想發表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應該再次使用控制二分法:
我能控制的,是怎麼整理這些文字,用最少的精力把它們呈現出來;不能控制的,是讀者的反應、效果如何。
## 寫作流程的設計
所以,我的流程會是這樣:
1. **語音轉文字**:先記錄靈感與想法
2. **AI 整理**:請 AI 幫我去除重複語句,進行初步整理
3. **人工審核**:再由我自己重新閱讀,思考、精簡、重新理解
4. **翻譯成英文發表**
5. **停止關注後續回應**:因為那已經不在我的掌控範圍內
這整個流程就是一種控制分法的實踐,也是一種寫作訓練。每一個階段,我都盡量專注在我能操作、能控制的範圍內。
## 為什麼今天要寫下這些?
因為我真的有想說的話,而且我想藉由這次記錄,更深一步驗證我如何專注在我能掌控的事物上,並避免執著於無法控制的外部回應。
寫作對我來說,不只是表達,更是一種持續提醒自己控制二分法的練習。我要提醒自己,現在,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什麼?什麼樣的選擇和美德相符?我的情緒提醒了我什麼、偏離了什麼?
這就是我今天的體會,也是我為什麼想要寫下這些感受的原因。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
| Threads |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https://medium.com/dictionary-of-stoic-philosophy/why-i-should-keep-writing-a-sense-of-fulfillment-after-hitting-rock-bottom-6e4ac31f0dd4?sk=615a4eeb3c2e630ca68714654c55df15 |
| Spotify | |
| Youtub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