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斯多葛哲學談論「感覺」的時候,他們在談論什麼? - 感覺是複雜的,可以用理性重新描繪、簡化並駕馭 - 當感覺不好時,問自己:我的看法是什麼? # 斯多葛哲學說的「感覺」是什麼? 斯多葛哲學能尖銳的挖出,那些感覺中能改變的成份。 「我感覺痛」、「我感到寂寞」、「我覺得不受尊重」,這些都是口語中常用的「我感覺……」,但這些說法,在斯多葛哲學的角度來看,是有微妙的差異的。 有些是真實的描述,而有的是混雜了不自覺的判斷。 >人常常會把事實和判斷,混為一談。 而斯多葛哲學告訴我的是,要分開來看。 為什麼呢?分開來有什麼好處? >事情的客觀發展無法改變, >但對於它的看法是主觀的、能調整的。 對於「感覺」這件事,只能確定「接收到感官資訊」這件事是真實的,而資訊的進一步判斷、分類與理解,是主觀的、不真實的。 就像同一杯水,但每個人喝的感覺不同。 神經元的電流是真實的,但代表的意義是透過重塑的。 ## 為什麼要理解 這樣的理解,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明白所有重要的、不管是好的、壞的「感覺」,都由事件的本身,就是在重塑意義的時候,同時建構出情緒。 >困擾我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它的看法 它指出一個方向,我們似乎可以,藉由改變認知、來改變情緒? # 參考資料 ## 斯多葛哲學對「感覺」的討論與闡述 斯多葛哲學精闢地指出,我們日常口語中使用的「感覺」(例如「我感覺痛」、「我覺得不受尊重」)往往不是純粹的客觀經驗,而是混雜了不自覺的判斷(Judgments or Opinions, _Dóxa_ 或 _Kríseis_)。 ### 1. 感覺與判斷的區分 斯多葛學派將心靈接收到的資訊分為幾個層次: #### A. 初始印象 (Phantasiai) 與感官資訊 初始印象(或譯為心靈願景)是指感官或心靈在接觸事物時產生的第一層次的資訊接收。 - 真實的成分: 這些是客觀、純粹的感覺輸入,例如神經元傳遞的電流。斯多葛學派認為,我們的感官(_sensus_)判斷是清晰且確定的。 - 不可控性: 斯多葛學派認識到,這些初始印象,特別是那些令人恐懼或突發的感覺(例如聽到巨響、突然面臨危險),是無法由我們的意志控制的,它們會憑藉自身的力量強行進入我們的意識。即使是智者,心靈也會在短暫的時刻受到干擾、退縮或變色(「先期情緒」,pre-emotions)。 #### B. 同意 (Assent) 與判斷 (Judgments) 真正的問題出現在我們對這些初始印象給予「同意」(_sunkatatheseis_) 的時候。 - 主觀判斷的建構: 同意是心靈對印象進行識別和認可的行為,這一行為受人類意志和控制。當我們說「我感到寂寞」時,客觀的事實可能僅僅是「我獨自一人在房間裡」,但「寂寞」是我們主觀賦予的判斷,認為「獨自一人是壞事」或「我應該被陪伴」。 - 情緒即判斷: 斯多葛學派(特別是克雷西普斯,Chrysippus)教導,所有情緒(_páthē_,如痛苦、恐懼、貪婪、快樂)都是錯誤的判斷和意見。例如,痛苦 (_aegritudo/λύπη_) 是「對當前發生之惡事的判斷」,而恐懼 (_metus/φόβος_) 則是「對即將到來的惡事的判斷」。 - 智者的區別: 智者與愚者的區別在於:愚者認為最初衝擊心靈的粗暴和可怕之物是真實的惡,並同意這一判斷;而智者儘管外表短暫受影響,但拒絕給予同意,堅定其信念——這些外在事物並非真正的惡,僅是虛假的表象和空洞的警報。 ### 2. 分開看待的好處:改變認知即改變情緒 斯多葛哲學告訴我們,困擾我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它的看法。 分開看待(即區分內在可控與外在不可控)的根本好處,在於我們將精力集中在唯一真正屬於我們的東西上——我們的道德選擇權/意志(Choice/Will, _prohairesis_)和正確使用印象的能力。 - 專注於內在: 凡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事物(觀點、動機、慾望、厭惡,以及一切我們自己的行為),本質上是自由的,不受阻礙和約束。 - 忽視外在: 凡不屬於我們的事物(身體、財產、名譽、職位),本質上是軟弱的,受制於人,並受阻礙。 - 應用: 如果我們將受制於人的事物視為自己的,我們必然會痛苦、心煩意亂,並抱怨神明和人類;反之,如果我們只將自己的事物視為自己的,則無人能強迫或阻礙我們,我們也不會抱怨任何人。 這一理念指出,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認知(判斷)來改變情緒。我們必須學會希望一切事物都如其所是地發生,因為這都是世界秩序的安排者所規定的。 --- ## 正例、反例與現代生活應用 ### 3. 正例:斯多葛原則的實踐 (The Good Example) 正面的例子展現了即使在極端不利的外在環境下,個體依然能透過堅守正確的內在判斷,維持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情境|客觀事實(不可改變)|斯多葛判斷(可調整的觀點)|實踐結果 (正例)|來源| |:--|:--|:--|:--|:--| |重病纏身|身體承受劇烈疼痛。|疼痛是身體的經驗,但不是道德上的「惡」;我拒絕同意它是惡。|哲學家波西多尼(Posidonius)即使臥病在床,受關節劇痛折磨,仍能慷慨陳詞,並對痛苦說:「你一事無成」。|| |面對死亡|終將失去生命(肉體與靈魂分離)。|死亡是自然的,是為了讓宇宙循環完成。我應以勇敢且正確的方式等待死亡,不抱怨神明或人類。|蘇格拉底(Socrates)在獄中依舊能平靜地撰寫讚美詩,因為他保障了自己內在可控的事物,並一生沒有做過錯事。|| |失去親人|孩子或配偶死亡。|不要說「我失去了它」,而應說「它被還原了(歸還了)」。因為他們從不真正屬於我們,而是屬於給予者。|將注意力放在自己內在的道德品質(如正直、韌性),而非外在的得失。|| |被羞辱|遭到辱罵或嘲笑。|辱罵只會影響到我聽覺的能力(外在事物)。我可以用「對待石頭」的方式來對待它。|智者專注於其意志,不受干擾,甚至能夠像擁抱雕像一樣接受打擊。|| ### 4. 反例:錯誤判斷的後果 (The Negative Example) 負面的例子展示了將價值放在外在事物上所導致的痛苦和奴役。 |情境|錯誤判斷(將外在視為「善」)|客觀結果(不可控)|負面後果 (反例)|來源| |:--|:--|:--|:--|:--| |慾望挫敗|渴望獲得某事物(如留在某地、某人留下)。|事物或他人不如所願,無法改變。|心靈被偉大的內在力量導向邪惡,如美狄亞(Medea)因無法忍受慾望受挫而殺死自己的孩子。|| |追求官職|追求執政官或公職(名譽和職位)。|必須奉承,在他人面前卑躬屈膝,甚至向奴隸低頭。|儘管位高權重,仍是「大規模的奴隸」(slave on a grand scale),因為他們受制於金錢、職位或某個暴君。|| |害怕貧窮|害怕飢餓或貧窮。|必須持續顫抖、抱怨,夜不能寐,四處徵求意見。|真正害怕的不是飢餓,而是失去僕人服侍、失去舒適生活(像一個「病人」般的生活)的能力。|| |情感依戀|將親人視為「我的」財產。|親人有自己的命運和歸屬。|當親人被命運奪走時,抱怨和責備給予者(神),使自己陷入悲痛和不滿。|| --- ## 5. 應用與反思:解決現代人的困擾 斯多葛哲學為現代人常見的壓力、情感和人性困擾提供了一條清晰的指引,其應用核心在於實踐「三項修煉」(The Three Disciplines)。 ### A. 解決現代壓力與焦慮(專注於認知與意願) 現代人的壓力往往源於對未來和外在成就的焦慮,即不斷地問:「如何才能成功?」或「我希望這件事不要發生」。 - 實踐:認知修煉 (Discipline of Perception): - 方法: 時刻警惕,審視每一個衝擊心靈的印象。問自己:「這是什麼?它由什麼組成?我需要用什麼品質來應對它?」。 - 應用: 當面臨工作壓力(例如裁員威脅)時,壓力本身是一個外在事實(不可控)。焦慮則來自於「被裁員是壞事」的判斷。通過認知修煉,我們將其重新界定為一個「無關緊要」(indifferent)的外在事件,並專注於我們對此事件的應對方式(例如保持正直、理性規劃下一步)。 - 實踐:意願修煉 (Discipline of Will): - 方法: 徹底戒除慾望,並將厭惡感僅限於道德選擇範圍內的事情(即:只厭惡不道德或錯誤的判斷)。 - 應用: 許多人因為手機、社交媒體或物質慾望而感到空虛或強迫症式的壓力。斯多葛學派指出,這是一種奴役。真正的自由不是透過滿足慾望獲得的,而是透過壓制慾望獲得的。如果我們渴望外在的事物,我們就會失去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即心靈的平靜)。我們必須訓練自己只渴望內在可控的目標,如保持內心的堅定、平靜與無礙。 ### B. 解決情感和人性困擾(專注於行動與人性) 人類困擾,如憤怒、嫉妒、人際衝突或內心不一致,皆源於未能將理性運用於社會情境。 - 情緒的處理——「延遲同意」: - 當憤怒或嫉妒的印象出現時,不應立即被其快速的衝擊所迷惑。首先要對印象說:「請等我一下,讓我看看你是什麼」。 - 憤怒 (Ira): 憤怒是對傷害的報復慾望。斯多葛派將憤怒視為一種短暫的瘋狂。處理憤怒的最大良藥是拖延。我們應訓練自己,即使被侮辱,也要告訴自己:「想像你正在擁抱一尊雕像」。 - 嫉妒/不公: 當別人傷害我們時,我們應當認識到,期待壞人不傷害別人,就像期待無花果樹不分泌汁液一樣,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以善良和公正對待他們。 - 人性的不完美與自我接納: - 斯多葛學派要求我們自省:「我是誰?我是一個理性、社會性的生命體」。 - 我們都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我們的個人命運(生病、死亡、貧窮)都是為整體秩序服務的。 - 在處理自己的不一致性時,必須承認自身弱點,避免假冒哲學家的外表。如果我們說一套做一套,我們就只是在「嘔吐」未消化的哲學原則,毫無益處。真正的進步是將原則內化,使其成為肌肉、骨骼和血液。 - 實踐:行動修煉 (Discipline of Action): - 目的: 確保我們的動機和行為符合天性,並以共同利益為目標。 - 應用: 在所有行動中,我們必須考慮「前因後果」。如果決定從事一項活動(如成為奧運選手),就要接受其全部紀律和潛在的痛苦,否則就是像兒童一樣玩鬧,半途而廢。一個好的公民,應當以手足的方式行事,所有的慾望或動機都必須參照整體。 ### 6. 結論 斯多葛哲學提供的「感覺」與「判斷」的區分,是通往內在自由的關鍵。自由不在於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在於我們能夠將意志完全集中在可控的認知選擇上。正如斯多葛哲學家所言:「意願是不受束縛的」。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Blogspot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 | Blogspot | https://tw-stoicism.blogspot.com/2025/09/blog-post_24.html | | 方格子 | | | Medium | | | Threads | | | Youtube | | | Spotify |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2lAf7cBFQSZVVqbbomB7er?si=zgRnJYftSpuOHXWVBcR6y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