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對主人是賦能者 [[WhatAreDiminishersAndIlluminators|削弱者和賦能者是什麼意思?]] # 天生的派對主人是什麼意思?︱你不喜歡,也就容易搞砸 真心想招待客人,而不是把晚宴當成一份處處嫌麻煩的工作。 餐飲和旅宿業在尋找有「天生的派對主人」的特質的員工,根據[[《The Heart of Hospitality》]]的說法,是指:真心想招待客人,而不是把晚宴當成一份處處嫌麻煩的工作的人。 其實這種想法也很容易理解,就像請人來家裡吃飯,邀請不熟的上司或是自己的好朋友,那種壓力、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你討厭的工作,很難做好,心裡也難受;喜歡的工作,即使做不好,但至少也比較享受吧? ## 你不喜歡,也就容易搞砸 越討厭、越想遠離、越感覺到痛苦。也許痛苦和逃離是天生就綁在一起的?那麼靠近和喜歡呢?我想,最大的啟示,也許是感覺到討厭的時候,試著轉化為喜歡,就不會那麼痛苦了? ## 參考資料 “We’re looking to nd people who naturally enjoy this work. A best way I can describe the people we want is like this: There are some people who throw great dinner parties because they really want to take care of their guests, and there are other people who are lousy at it because everything is a chore—everything is a problem. We’re looking for that natural host, the person who is always looking to make people happy and who doesn’t nd it to be a chore.”—— Tom Colicchio # 問題 我們可以改變嗎?我們可以從不那麼喜歡接觸人群的人,轉變成喜歡和人相處的人嗎? ## [[《How to Know a Person》]] 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根據您提供的資料,**我們可以改變**。雖然湯姆·科立奇奧(Tom Colicchio)描述的是一種「天生熱情好客」的特質,但資料強烈暗示,即使是那些原本情感內斂或不擅長社交的人,也可以透過學習、實踐和有意識的努力,轉變成更喜歡與人相處、更具同理心的人。 以下是關於轉變和個人成長的詳細闡述: ### 1. 內在的轉變與成長是可能的 戴維・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在資料中分享了他的親身經歷,證明了情感上的轉變是完全可能的: - **從內斂到開放** 布魯克斯描述自己早年是個「有點疏離」(a bit detached)的人,情感上壓抑,甚至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例如接到棒球棍)展示情感的能力只有「一顆捲心菜的情緒容量」。他坦言,他曾是個「熟練的逃避大師」。 - **立志改變** 然而,在經歷了人生的考驗(如為人父、關係破裂、公開失敗等)之後,他踏上了一段旅程,並立誓要「改變自己的生活」。 - **情感的革命** 多年來,他刻意讓自己「在人前更加脆弱,在公眾場合更富情感表現力」。他發現自己的生命目標也隨之改變,從追求知識轉向追求智慧,而智慧則包含對他人的富有同情心的理解。 - **他人證實的轉變** 歐普拉(Oprah Winfrey)曾對布魯克斯說:「我很少見到有人改變這麼多。你以前是那麼封閉。」 這對他而言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時刻,表明深刻的個人轉變是可能發生的。 ### 2. 關係能力是可以學習的技能 資料指出,成為一個善於與人連結的「天然主人」(如同柯立奇奧所描述的)不僅僅是一種天賦,而是一套可以學習和精進的**具體社交技能**: - **社交技能的重要性** 雖然心胸開闊是成為一個善良、明智的人的先決條件,但「**人們需要社交技能**」。這些技能包括:能夠在不破壞關係的情況下表達分歧;適當地展現脆弱;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知道如何優雅地結束對話;知道如何主持一個讓每個人都感到被接納的聚會;以及能夠從他人的角度看事情。 - **後天習得的技藝** 資料明確指出,深度了解他人是一種「技藝、一套技能、一種生活方式」。例如,成為一位「啟迪者」(Illuminator,即能深入看見他人並使人感到被看見的人)的過程,需要有意識地進行「訓練或自我訓練」。 ### 3. 個性和視角的變化 轉變的基礎也來自於個性和視角的潛在可塑性: - **個性特徵的可塑性** 心理學研究顯示,「個性特徵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在一生中不斷建構和改變的禮物。有研究發現,個性特徵,尤其是神經質(neuroticism),可以透過臨床干預進行修改。隨著年齡增長,人們通常會變得更親和、更認真盡責、情感上更穩定。 - **視角的轉變** 深刻的經歷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整個視角」。例如,作家卡雷爾(Emmanuel Carrère)在經歷海嘯創傷後,從一個「自我沉迷」的視角轉變成一個「以他人為中心」的視角。這種轉變不一定是理性的決定,而是從內心深處爆發出來的,使他獲得了新的任務和人生目標。 總而言之,一個人確實可以從不喜歡接觸人群轉變為喜歡並擅長與人相處。這種改變涉及**內心態度的調整**(心胸開放)、**社交技巧的學習和實踐**(將其視為一門手藝),以及**在面對生活經歷時持續的自我成長**(意識到自己是「仍在進行中的作品」)。 ## [[《Roman Stoicism》]] 這是一個深刻的問題,探討了人類性格是否能夠進行根本性的轉變。從斯多葛學派的視角來看,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透過學習和實踐,從一個將社交視為「苦差事」(chore)的人,蛻變成一個發自內心關愛他人、樂於助人的「天生主人」(natural host)。 斯多葛哲學的核心原則之一是,德行(virtue)並非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可以透過訓練和學習獲得的「技藝」(art)。 ### 1. 德行是可學習的技藝,而非天生註定 您描述的「天生主人」擁有強大的內在動力,而將待客視為「苦差事」的人則缺乏這種動力。斯多葛學派認為,這種內在動力來自於靈魂的「德行」或「智慧」(wisdom)。 來源指出:「德行(Virtue)因此來自於訓練,而非天生;來自於技藝(art),而非自然。」(Virtue therefore comes by training, not by birth; by art, not by nature.) 這對我們提出了第一個蘇格拉底式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生來就具有某種「天賦」可以輕鬆招待他人,他是否比那些必須透過努力才能學會關懷他人的人,擁有更高的德性? 斯多葛學派相信,每個人都有獲得德性的潛力。一個人之所以未能成為「天生主人」,是因為其靈魂缺乏必要的「張力」(tone)或「力量」(strength),或者只是出於錯誤的判斷。 > 「每一個人都具備了獲得德行的能力,」(Every man has from birth a capacity for acquiring virtue)。 ### 2. 從「苦差事」到「自然」的轉變路徑 要從事事是苦差事的狀態中擺脫出來,必須經歷一個持續的過程,斯多葛學派稱之為「進步」(προκοπή, _progressio_)。 「天生主人」所展現的自然關懷,在哲學上被視為一種穩固的「永久性性情」(permanent dispositions, διαθέσεις)。這種性情能夠讓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採取正確的行動(Right Action, κατορθώματα)。 對於尚未獲得德性的人(即「試驗者」,_proficiens_),他們必須透過規律地執行「日常職責」(καθήκοντα, _officia_)來進步。日常職責是「在做完之後能夠提出合理解釋的事情」,包括對親戚、朋友和整個社會的責任。 這個過程的關鍵在於堅持「學習與實踐並進」(concurrent learning and practice)。 > 「他(指朝向智慧前進的人)透過學習與實踐,日益接近他的目標,直到在最終的時刻,他將其視為一個整體獲得。」(He who is on his way towards wisdom... by learning and practice comes daily nearer to his goal, till in the crowning moment he wins it as a whole;) 當一個人持續地、有規律地履行這些日常職責,即使最初覺得是「苦差事」,最終他的行為也會變得「更確定、更穩定」。這時,日常職責就轉變為「完善的職責」(Right Actions, _perfectum officium_)。 **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運動員和軍人的訓練** 斯多葛學派經常引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這種轉變。例如,運動員和士兵的訓練: > 「教師們(指訓練員)會讓學徒再試一次... 直到你變強壯。」(See what the trainers of boys do. Has the boy fallen? Rise, they say, wrestle again till you are made strong.) 對於那些將招待和社交視為負擔的人來說,持續的「實踐」——即使一開始需要強迫自己——就像運動員的訓練一樣,最終會建立起堅固的性格基礎。 ### 3. 糾正內在的錯誤判斷 「苦差事」的感覺源於靈魂的「鬆弛」(slackness)或「騷動」(perturbation)。將關愛他人視為負擔,是因為我們在潛意識中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為付出是一種損失或痛苦。 斯多葛哲學堅持人應當追求「對同胞積極的善意」(active goodwill to his fellow-men)。這種關愛是基於人與人之間天然的聯繫(Nature brought us forth as kindred)。 如果一個人認為關愛他人是「苦差事」,那麼他實際上是未能理解自己的本性。透過哲學訓練,他必須認識到: - **人類的本性是群居的:** 我們都是「宇宙城邦」(Cosmopolis)的公民,我們的職責是社會性的。 - **靈魂的健康在於一致性:** 「如果靈魂的判斷和觀念一致,那麼它就被稱為健康,這就是靈魂的德行。」(Ut enim corporis temperatio... sanitas, sic animi dicitur, cum eius iudicia opinionesque concordant, eaque animi est virtus.) 一旦內在的「意志」(principate, ἡγεμονικόν)透過理性的學習調整過來,將服務他人視為正確且必要,那麼行為上的轉變就會隨之而來,而且不再是掙扎。 ### 4. 轉變的成果:真正的「天生主人」 這種轉變的最終目標是達到一種「平靜和不變的性情」(calm and unchanging disposition),此時,一個人的行為完全符合理性與神聖的意志。 當一個人達到這種境界時,他對人的關懷將是真誠且無私的。斯多葛哲人被描繪為「在生活的所有關係中都是充滿愛心且體貼的」(affectionate and considerate in all the relations of life)。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真的能夠透過努力,讓那些最初讓自己感到痛苦或麻煩的行為,最終變得像「自然」一樣輕鬆愉快嗎? 根據斯多葛學派的觀點,是的。因為當一個人達到德性(或智慧)時,他所經歷的**喜悅**(Joy, χαρά)是「合理地欣賞當前的優勢」(reasonable appreciation of present advantages),這與不健康的「歡欣鼓舞」(Hilarity, ἄλογος ἔπαρσις)截然不同。 這種喜悅是建立在穩定的精神健康之上,它使關愛他人不再是負擔,而成為本性中的一種必然。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 | Threads | | | Blogspot | https://tw-stoicism.blogspot.com/2025/09/blog-post_14.html | | 方格子 | | | Medium | | | Spotify | | | Youtub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