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削弱者與賦能者
[[《How to Know a Person》]]提到一種有趣的分類法。
削弱者 ( Diminishers ) 是個黑洞,讓人精疲力盡,在這種人身邊覺得很累;
賦能者 (Illuminators )讓人感到溫暖、放鬆,讓人能自然的展現自己。
這樣的分類有什麼意義?
## 它提醒了什麼?
>在關係中,什麼時候你讓對方放鬆?什麼時候是彼此消耗?
找到偶爾發光的自己,那時是怎麼辦到的?
在互相傷害的時候,是怎麼走到那一步的?
什麼時候兩個人會一起笑,複製同樣的步驟;
為什麼大吵一架?是做錯了什麼?
## 分類的意義
這種二分法,不只是一種反思的工具,也是一種存在的姿態。
>消弱者和賦能者,提醒自己是正在用什麼姿態面對世界
### 削弱者
#### 工具而非目的
他們使人感到渺小、未被看見。他們將他人視為利用的「東西」,而非值得結交的「人」。他們充滿自我投入,甚至不會注意到其他人存在於他們的雷達範圍內。
>削弱者將人視為工具,眼光從未停留在你身上
#### 漠不關心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寫道:「對待同胞最惡劣的罪行不是仇恨他們,而是對他們漠不關心:這是非人道的本質」。
>削弱者讓人感覺:你不在、你不重要
#### 標籤化
消弱者拒絕看到人的複雜性,也壓抑了更多的可能性;他們會把人簡單歸類成「好人」、「壞人」;輕易的貼上各種人格特質,比方說:懶惰、愚蠢、自私、膽心。
>拒絕看到的同時、也拒絕思考。
### 賦能者
對他人懷有持續的好奇心。他們將關懷的光芒投射到他人身上,使人感到更宏大、更深刻、受尊重、被點亮。
>賦能者關注你、在意你,讓你自由自在的做自己
這種「點亮」是一種富有力量的創造性行為。當您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身上時,對方會「綻放」。如果對方感覺到被賦能者看見,他們會傾向於展現出更誠實、更敏銳、最好的自我。
「被看見」是人類生存所需,就如同食物和水一樣重要。最殘酷的懲罰莫過於無視某人,使其變得無足輕重或隱形。
#### 光芒的召喚
賦能者的注視和態度,能夠召喚出他人身上不同的面向。
>「人類本性中最深層的原則,是對被讚賞的渴望。」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一位記者用嚴厲的姿態看著被採訪者拉魯·多西(LaRue Dorsey)時,她展現出嚴厲的軍士長形象;而當「賦能者」吉米·多雷爾(Jimmy Dorrell)以充滿愛意和熱情的目光看她時,她瞬間轉變成了一個快樂、興奮的九歲女孩。
## So What?
這種「削弱者/賦能者」的二分法,不只是道德實踐和人際關係的理想狀態,也是斯多葛式的哲學實踐:
>給予他人應得之物的正義。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戴爾‧卡內基的書[[《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提到,一個發自內心的微笑能傳遞出:「我喜歡你、你讓我快樂、我很高興見到你」的訊息。
那麼關注,就從微笑開始吧!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EpEYNPySJ/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
| Threads | |
| Youtube | |
| Spotif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