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旅行的日子,能過得像在旅行的樣子嗎?
讀書筆記[[《The Art of Travel》]]
>心態才是旅程的關鍵
旅行的價值,更多取決於我們所抱持的心態(mind-set),而非目的地。
## 1. 日常或工作中旅行的可能性
[[《The Art of Travel》]]書中認為:旅行的樂趣,取決於我們帶著什麼樣的心態去旅行,而不是前往何處。
>只要轉變視角,就能旅行
## 2. 為什麼旅遊的心態比目的地更重要
>「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待在自己的房間裡」
>——哲學家帕斯卡(Pascal)
作家札維耶·德·梅斯特(Xavier de Maistre)的著作《Journey around My Bedroom》便是最好的例證:他穿著睡衣在臥室裡旅行,證明了旅行的樂趣可以來自於身邊最尋常的物件,例如沙發和床。
>尼采(Nietzsche)說:人們可以分為少數「懂得從小處成就大事」(know how to make much of little)的人,以及多數「懂得從小處成就小事」的人。
人們看到的是同一片天空,但卻是不同數目星星與感動;一樣的景色,但不一樣的感動是來自於不一樣的視角。
## 3. 如何保持旅遊般的好心情
保持旅遊般的好心情的關鍵在於培養一種「旅遊心態」(travelling mind-set),而其主要特徵是「接受性」(receptivity)。
### (1) 培養接受性與好奇心
- 拋棄僵化的期望: 有句話叫「不期不待、不受傷害」,當期待降低時,任何正常、普通的小事都變成了驚喜。這和幸福跑步機的理論何其相似?
- 克服習慣性盲點: 住家附近的無趣,是因為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因此對其盲目。例如:趕著搭地鐵時,街道的顏色、商店的活動或行人的表情都會變得「隱形」)。
>習慣讓你走得更快,但也看得更少。
• 逆轉習慣化過程: 要打破這種慣性,必須強迫自己像從未到過此地一樣環顧四周。
>我們的第一次都充滿好奇;
>想像回到初次接觸,能不能喚回好奇心呢?
表現得像第一次接觸,好奇心自然就會產生。
### (2) 深度觀察與藝術描繪
>文字讓「擁有」產生了可能,重述等於重遊。
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認為,要真正「擁有」一個地方的美,需要透過理解「文字描繪」(word-paint)。
• 從「看」轉變為「注意」: 繪畫或文字描繪的價值不在於產生藝術品,而在於教會我們「看見」(to see),而非僅僅是「看著」(merely look)。
不只是被動瞧見,而是加入理解、看出不同。
• 解析美的構成: 透過描繪,一個簡單的物件(如窗戶或橡樹)會從模糊的形象轉變為由精確的組成部分、顏色差異和特定結構構成的實體。
• 從「喜歡」到「因為」: 描繪有助於我們從籠統的「我喜歡這個」轉變為更精確的「我喜歡這個,因為...」,從而更具體地確認一個場景的魅力源於何處(例如:光線、顏色搭配、線條)。
>「因為…」不只是找理由,
>更是將情緒渲染得更美麗。
羅斯金認為,通過這種有意識的努力,我們可以將記憶固定下來(例如,「瓶裝天空」—bottling skies),從而實現對美的真正擁有。
這讓我們對身邊的世界產生更深的投入,從而避免了旅遊業中常見的盲目匆忙。
>旅行不只是移動,而是時刻的參與。
#### 重述的兩難
雖然說,寫下來就是再次遊歷,為什麼更常見的,是懶得動筆回想呢?為什麼我一想到要記錄遊記,就有逃避的傾向呢?
我覺得是完美主義作祟。
## 4. So What? 這一切有什麼意義?
更美妙的旅遊,也許不在離家有多遠、花了多少錢、參加多少體驗活動;而是心態。
>約會時,重點不是餐廳的菜色,而是身邊的人;
旅行的重點也是——你如何與自己相處?
也許到了「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去那裡旅行、甚至旅不旅行,都不再是關注的重點了。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K4AaNBRr/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
| Threads | |
| Youtube | |
| Spotif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