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困難原因:感覺、事實與自尊 1. 感覺要優先處理 2. 我知道的可能是錯的 3. 尊重,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 摘要 《Difficult Conversations》認為,我們遇到的困難的對話,大致上是圍繞著事實、感覺與自尊這三個話題爭吵。 事實: 1. 你是錯的,但忘了自己不一定對 2. 你是故意的,先假定對方是惡意的 3. 你的錯、你要受罰,而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 感覺: 1. 壓抑情感,以為這樣就能不受干擾 2. 將感受排除在問題之外、不予討論 自尊: 1. 你不配、你不是、你不懂:對身份的否定 2. 二分法:全有或全無、好人和壞人 # 困難對話的三個障礙 ## 一、事實的爭論 書中提到第一個障礙是「事實的爭論」,也就是我們常陷入「誰對誰錯」的糾結。 - **是誰犯的錯** 很多時候我們會先找「誰的錯」,然後想把製造問題的人解決掉,以為這樣就能解決問題。但這只是暫時壓制,問題仍然會再次發生,每次都需要再找一個人背鍋。 >誰做的有時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決? - **猜測對方意圖** 我們常常會先假設對方的想法,認為對方是故意的、惡意的,但事實上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對方內心的想法。這種「自以為的解讀」容易造成誤會與爭吵。 >我們連自己的想法有時候都摸不清,何況知道其他人的? - **堅持自己是對的** 常見的情況是,一開始就覺得自己是對的,忘了自己也可能錯誤。這會讓爭吵沒完沒了,尤其在情侶間,雙方都堅持立場,就永遠不會有結論;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能承認自己錯誤,爭吵反而很快就能平息。 >我可能是錯的,而且機率不小 這些都是讓「事實」成為障礙的原因。 --- ## 二、情緒的障礙 第二個障礙是情緒。爭論時若情緒沒有處理好,就會成為溝通的阻礙。 - **壓抑情緒** 我們常以為要理智溝通,就要壓抑情緒。但其實越壓抑,情緒越會在潛意識裡影響我們。 書中建議,不要壓抑,而是要「小心描述」自己的感覺。這和「非暴力溝通」的觀點很接近:表達情感,讓對方知道,而不是假裝理智卻讓情緒暗中作祟。 我覺得這對東方文化特別有啟發,因為我們常認為「有情緒就是不好」,但其實需要練習如何拿捏,用平和的方式表達憤怒或不滿。 - **排除感覺** 在討論時,我們常只談事實,忽略彼此的感受。舉例來說: - 太太覺得「順手把衣服掛好」是小事; - 先生卻覺得「我剛下班很累,放沙發上休息一下再掛」很合理。 雖然是同一件小事,但雙方的感覺不同,若只就事論事,就很容易爭吵。 這提醒我,很多日常爭執不是因為事實,而是因為「感覺的差異」被忽略了。 --- ## 三、自尊與身份的障礙 第三個障礙是「自我認同、自尊」。這往往比較隱晦,但對話時卻有很大影響。 - **直接否定** 如果有人在爭論中說「你不懂」、「你不配」、「你憑什麼」,這會立刻觸發對方反擊,因為那是否定了他的身份與價值。 - **隱性否定** 更常見的是間接的否定,例如提醒別人去做本來屬於他的事。被提醒的人會覺得「你不相信我有能力」,因而心情不好。提醒這件事本身,就可能帶有「不信任」的意味。 我自己也有同樣的經驗,不喜歡被提醒,所以也不喜歡提醒別人。 - **二分法的語言** 爭吵中很常出現「全有全無」的話,例如:「你就是懶惰」、「你不愛我」、「你根本沒把我放在心裡」。 這種話會讓對方覺得之前的努力和付出全部被否定,非常傷人,尤其在情侶之間特別常見。 --- ## 總結 這本書提到,我們之所以覺得對話困難,是因為存在三種障礙: 1. 事實的爭論(誰對誰錯、猜測意圖、找人負責) 2. 情緒的障礙(壓抑情感、忽略感受) 3. 自尊與身份的障礙(否定、隱性貶低、二分法) 我覺得這些觀點非常有啟發性,也和我自身的經驗相符。當我們先意識到這些障礙存在,也許才有機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 So What 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在溝通的時候,發現有點失控時,看看是忽略了那些地方。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Threads | https://www.threads.com/@a_g_chen/post/DOXAYqBkvTq?xmt=AQF0Q6-C2rKdPegYiUIU8uqlAPFD-7XK9V42HcmCCp12Mw | | -------- | ----------------------------------------------------------------------------------------------------- | | Facebook |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