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無論是以善意或惡意看待人類,他都發現每個人都在執行一個任務,即「有助於人類物種保存」的事情。這並非出於對物種的愛,而是因為這種本能比人類內在的任何事物都更古老、更強大、更無情、更不可戰勝——這種本能正是我們物種和群體的核心本質。
- 「惡」的必要性:尼采指出,即使是「最有害的人」,對於物種的保存而言,也可能是「最有用的人」。這是因為他們在自身或通過其影響在他人身上維持著某些衝動,如果沒有這些衝動,人類早就已經衰弱或腐朽了。
- 驚人的「經濟學」:他將仇恨(Haß)、幸災樂禍(Schadenfreude)、掠奪和統治的慾望(Raub- und Herrschsucht),以及所有其他被稱為「邪惡」(böse)的東西,都歸屬於「物種保存的驚人經濟學」。
- 代價與效益:儘管這種經濟學「代價昂貴、浪費且總體而言極其愚蠢」(kostspieligen, verschwenderischen und im ganzen höchst törichten Ökonomie),但它已被證明至今仍能保存我們的物種。
- 因此,「物種保存的驚人經濟學」意味著,即使是那些在傳統道德觀念中被視為負面或「邪惡」的衝動和行為,在尼采看來,也以一種悖論的方式,對人類物種的整體存續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經濟學之所以「驚人」,正在於它利用了看似破壞性的力量來實現生命延續的目的,儘管這個過程充滿了浪費與非理性。
# 我的想法
- 這和「自私的基因」很像?
- 斯多葛哲學認為「惡」是錯誤的判斷;惡本身是不好的,從惡得到的啟發和想法是好的。這個好和不好,是基於什麼判斷?是幸福、平靜和美德嗎?
- 或者說,這只是名詞的混淆?
- 以斯多葛哲學的平靜為基準,再加上尼采的生命力與動力;這和「火」的形象再次的契合了!
- 當眼光不同時,對惡的判斷是否也會不同?那麼,重點是不是在適當的時機、採取適當的焦點?這讓我又想到了,每天工作都有不同的焦點,如果連一般生活和工作都用一樣的焦點呢?比方說不管什麼事是以美德為依歸,是乎有點問題?或是說,有更通用的標準可以適用在不同的地方?那麼問題又變成了本質論的爭議,或許一定程度的本質是可取的?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6x8qYDM1j/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
| Threads | |
| Youtube | |
| Spotify |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jFNoSswAmpBNft6McLFHA?si=RKKR3AYtTVayFutxVxlUw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