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足與神性的關係
伊比鳩魯認為,擁有足夠的麵包和水,以及心靈的寧靜,就已經是神一般的幸福。——《The Essential Epicurus》
神是快樂且永恆的存在,不受情緒、他人和任何事物的干擾,真正將這種幸福的狀態永遠的維持下去。
# 我的想法草稿
維持基本生活所需,同時保持內在的平靜。
當達到這種狀態時,就像進入一種「剎那即永恆」的境界:在片刻中體驗到永恆、平靜與快樂。這雖然聽起來矛盾,卻也是幸福最純粹的樣貌。
我自己的理解是,幸福就是滿足當下,享受當下,就像擁抱命運一樣。
如果能夠愛上眼前的命運,不管是快樂還是煩躁,都能超越它,這就是幸福。這是尼采的觀點,這比伊比鳩魯的想法更激進一些,但並不是說伊比鳩魯的提醒沒有用,而是定下了一個減少慾望的標準和方向。
但古希臘哲學普遍認為心靈是至高的,理性能戰勝一切;然而現代科學卻提醒我們,身體的狀態同樣重要。心靈和身體密不可分,當你肚子餓的時候,很難保持理性的判斷。這正呼應了斯多葛哲學裡強調的「健康的張力」:我們必須維持身體活力,心靈才有力量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讓我想到佛陀。在開悟之前,他曾以苦行僧的方式修行,最後卻發現不能忽略身體。真正的智慧,是連身體也一併照顧。
對我來說,第一個生活標準就是讓身體能承受最低需求的食物,並且讓心靈能對這樣的低標準感到滿足。這是一種訓練,把慾望降低,讓自己不再被食物或欲求牽制。這不是壓抑慾望,而是把慾望引導到為美德服務,讓它帶來心靈的平靜。實際上,就是不要吃得太多,有意識地控制自己,讓需求變少,讓慾望純化。這正是伊比鳩魯哲學給我的啟示。
---
一般人要到達「神一般的幸福」最大的障礙是恐懼?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Threads | https://www.threads.com/@a_g_chen/post/DOYXYk5E3JY?xmt=AQF09L9d6X9px1nh9tf13uidhDw6INDuPKghHzBYxyd9WQ |
| -------- | ----------------------------------------------------------------------------------------------------- |
| Facebook |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