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多葛哲學如何理解受苦與幫助受苦的人 - 難過就對了,記住這種感覺,轉化成更強烈的行動力去打破現狀 # 我的想法 遭受痛苦與幫助受苦的人是兩件不同的事。痛苦的意義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它,斯多葛哲學家會思考,這件事能不能幫助他走向美德?長遠來看能帶來平靜的痛苦,這種理解稱之為「勇氣」。而幫助受苦的人,讓他們得到應有的份額,稱之為「正義」;這不是為了平息對方的痛苦,而是讓自己良心安寧。所有的美德都是一種傾向、喜好平靜的心靈狀態,而無法幫助達到這種狀態的,才被稱之為無關緊要。 # 摘要[[《Roman Stoicism》]] - 痛苦本身被視為「無關緊要」的事物(indifferentia),既非善也非惡。 - 然而,這需要透過畢生的訓練來強化正確的教義。 - 龐培(Pompeius)曾敘述,斯多葛哲學家波西多尼烏斯(Posidonius)在病重、全身關節疼痛之際,仍堅持論證「除了高尚之事,沒有什麼是善的」,並多次表示:「痛苦啊,你徒勞無功!儘管你令人厭煩,我絕不會承認你是惡!」。 - 塞內卡(Seneca)也指出,智者不會被貧窮、痛苦或其他生活中的困境所傷害。實際上,神會透過困難來鍛鍊和考驗那些祂認可和愛的人,如同摔跤教練安排年輕選手對抗強敵一樣。 - 因此,痛苦可以被視為一種訓練,幫助靈魂增強力量。一個好人若能預見將會發生的事,甚至會配合自己的疾病、死亡和殘害,因為他知道這些事是根據宇宙的安排而分配給他的。 - 在斯多葛學派中,「勇氣」(Courage,拉丁語為fortitudo,希臘語為ἀνδρεία)被視為一種美德。它被定義為「承受事物(rerum perferendarum)的知識」,或是一種「在承受和忍耐中,無所畏懼地服從最高法則的靈魂狀態」。 - 「正義」(Justice,希臘語為δικαιοσύνη)是幫助受苦之人,塞內卡指出,斯多葛學派的智者會「施以援手(succurret),而非憐憫(non miserebitur)」。智者給予窮人施捨,不是以屈尊或輕蔑的方式,而是「作為人與人之間出於共同人性(ex communi)而施予」。 - 這暗示了行動的動機來自於內在的美德和良知,而非為了平息對方的痛苦,因為痛苦本身被視為無關緊要之事。 - 斯多葛學派強調美德在於「內心的傾向」(inclinatio),其「目的」(intentio)和「願望」(βούλησις, voluntas)是全部;透過身體器官的執行則無足輕重。行為的驅動力是為了「讓自己良心安寧」,而非外在的結果 # 反對 情緒是動力,沒有情緖得波動就不會產生張力。所以斯多葛哲學不應該像塞內卡說的:只有行動而沒有憐憫,這種說法和現代科學的觀察不符合,人在失去情緒時會變得完全沒有行動能力。 更好的解釋,應該是降低「停留在激動的情緒」裡的時間、快速的付諸行動。 人不能沒有感情,但感情可以靠理性鍛鍊、轉化為行動的訊號。激情的擾動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看待它。 斯多葛哲學認為「激情是錯誤」這種觀點和現代科學也是相違背的,我們天生就有難以抗拒的、在理性大腦能處理之前就會自動反應的情緒波動,這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的。 而斯多葛哲學能做的,只是在後天稍加影響這種直覺反應,並在這種情緒訊號產生後,使用更理性化的解讀。 所以,承認有所不能及的生理反應,不要去否定它;而是將重心、如同控制二分法強調的,關注在你真正能改變的,我們對事件的後天解讀。而不是強求改變一些天生的情緒路徑。 但這並不是要完全放棄情緒反應,根據情緒建構論,我們還是可以透過經驗、學習的概念,來重建或是調整情緒反應。這就需要不斷的、大量的練習。這也是為什麼斯多葛哲學並不容易,古希臘人也承認完美的「智者」是困難而幾乎不可能的。 完美的形象是路燈,而我們是踐行者,偶爾抬頭看看方向對不對,然後專注在每一步路。 # 應用 對於受苦的人,記住你感覺到什麼,然後用智慧想想你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同理心讓我們感受到別人的痛苦,而斯多葛哲學練習,讓我們縮短從情緒→行動之間的間隔;這也是斯多葛讓人誤會的地方,以為我們沒有情緒的感受?不是的,我們只是不被情緒困住而已。 # 改寫與整理 ## 記住這種「無力感」、燃燒它、讓它成為打破現狀的動力 斯多葛哲學如何理解受苦與幫助受苦的人 不公不義的新聞讓人難過。 弱者被欺負、無辜者遭受意外、動物被虐待;如果這種情緒只停留在心裡,它會變成一種沉重的負擔,讓我們感到無力、挫敗,甚至產生「改變不了什麼」的虛無感。 斯多葛哲學家不會否定你的憤怒,而是會教你一個更重要的技巧: >你的難受不是讓你停下,而是邀請你行動。 如何把這種「看到別人受苦」的難受,轉化為有意義的、強大的行動力呢? --- ### 一:分辨「情緒訊號」與「行動目標」 當你看到不公不義時,你的情緒反應——憤怒、難受——是生理本能。斯多葛哲學家塞內卡認為,這些「激情」本身是無關緊要的,它們既不代表你是個好人,也不代表你是個壞人。 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解讀這個訊號。 - 錯誤的解讀: 「我很難過,所以這個世界很糟,我無能為力。」這會讓你陷入無力的循環。 - 斯多葛式解讀: 「我感到憤怒和難受,這是一個訊號,它告訴我:我所相信的正義價值觀正在被挑戰。」 一旦你將情緒解讀為一個價值觀被挑戰的訊號,你就能把能量從「內耗」(我好難受)轉移到「行動」(我要捍衛我的價值觀)。 --- ### 二:將痛苦轉化為行動,以獲取真正的平靜 我們內心所產生的痛苦和憤怒,是最真實的情感。斯多葛哲學家並非要我們壓抑這些感受,而是要我們善用它們。 真正的問題在於,當這種痛苦發生時,我們有兩種選擇: 1. 停留在痛苦中: 我們任由憐憫和憤怒的情緒在心中蔓延,感到無力、焦慮,最終被這些情緒所吞噬,無法採取任何行動。這種狀態無法帶來平靜。 2. 將痛苦轉化為行動: 我們將這種痛苦視為一個強大的能量,一個敦促我們採取行動的訊號。我們不逃避這種感覺,而是讓它驅動我們去實踐所相信的正義。 >行動,是為了達到內心平靜的手段。 當你因看到不公而感到痛苦時,你的內心會陷入不安。而只有當你採取了有意義的行動,例如伸出援手、發聲支持或捐款,你的心靈才會因為實踐了美德而獲得平靜。 >憐憫本身沒有錯,錯的是讓憐憫成為你唯一的結局。 斯多葛哲學鼓勵你,將這種本能的同理心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 三:只關注你能改變的,並全力以赴 「控制二分法」在這裡提供進一步的指引。面對龐大的社會問題,我們不可能解決所有人的痛苦。試圖改變一切只會帶來更大的挫敗感。 斯多葛哲學教你將精力集中在你真正能控制的部分: - 你能控制: 你對事件的看法、你的行動、你說的話、你的付出、你的選擇。 - 你不能控制: 他人是否改變、事件的結果、世界的運行軌跡。 這並非「不關心」,而是策略性的「專注」。 你的任務不是讓全世界停止受苦,而是: >在你的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地去實踐你所相信的正義。 這可能是一次舉報,一次捐款,一次發聲,或是一次對身邊朋友的關懷;每一次行動,無論大小,都是在實踐你的美德,都是在將「無力感」轉化為「有意義的改變」。 >行動就是解藥,那不忍人受苦的同理心。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https://vocus.cc/article/68cb5f63fd8978000123f608 | | Medium | | | Threads | | | Youtube | https://youtu.be/cmnagV-sh78 | | Spotify | | | Reddit | https://www.reddit.com/r/Stoicism/comments/1ne1jf0/comment/ndzlh5s/?utm_source=share&utm_medium=web3x&utm_name=web3xcss&utm_term=1&utm_content=share_butt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