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錄
## [[《Smells》]]
- 在近代早期,社會上有一種核心的觀念——「金錢聞起來比糞便更香」(money smells sweeter than shit)。這句話體現了經濟價值如何凌駕於感官厭惡之上。
- ![[The Smell of Money Overpowers the Stench of Waste#利益的味道能麻痺臭味]]
## [[《像人類學家一樣思考》]]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金錢在人類文化演進中,被視為一種強大的工具,其力量植根於市場和自我利益的文化。
- 市場至上與自我利益: 在當代世界中,「市場」(the market)佔據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市場原則建立在「強烈奉行自我利益」(a strong commitment to self-interest)之上。
- 「沒有免費的午餐」的交換觀念: 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提出的「沒有免費的午餐」(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觀點,被認為捕捉了關於交換的普遍觀念。
- 文化闡述對抗普世人性: 這種強調對「更多」(金錢、權力等)的無止盡慾望(our desire for more: sex, money, power, Pokemon cards, etc.)的西方經濟思想,被人類學家(如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視為一種「文化闡述」(cultural elaboration)。這是在質疑:將「個人需求和貪婪作為社交基礎」的思維,是普世人性還是僅僅是一種文化建構。
- 因此,人類學鼓勵對這些「日常詞彙和概念」(everyday words and concepts)進行「質疑的過程」(process of questioning),以揭示其深層的文化價值體系。
## [[《Transcend》]]
心理學研究驗證了財富和對金錢的追求如何複雜地影響人類的幸福和動機。
- 金錢的雙重影響: 研究指出,「金錢賦予,金錢帶走:財富對幸福具有雙重影響」(Money giveth, money taketh away: The dual effect of wealth on happiness)。這支持了金錢既是強大工具(賦予)也可能腐蝕道德(帶走)的觀點。
- D-愛與匱乏: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將「需要愛」(needing love)稱為「D-愛」(Deficiency love, 匱乏之愛)。D-愛是「一個必須被填補的洞,一種空虛」(a hole which has to be filled, an emptiness)。如果對金錢或權力的追求也是為了填補這種內心的匱乏或不安全感,那麼金錢的工具性就會轉化為一種道德上的脆弱性,因為它依賴於「錯誤的判斷」(false judgment)和「匱乏動機」(deficit need)。
- 自我接納與轉變: 與此相反,健康的幸福感強調從「結果轉向過程」(shifting our focus of attention from outcome to process)。這提示我們應將注意力從單純追求金錢(結果)轉向生活的品質(過程)。
## [[《Roman Stoicism》]]
斯多葛哲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倫理框架來對抗金錢在任何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腐蝕性力量,其核心策略是區分「善」和「優勢」。
#### a. 德性是唯一的善(Virtue is the only good)
- 斯多葛學派認為,「德性足以帶來幸福」(virtue is sufficient for happiness)。德性本身就是獎賞(Virtus est pretium sui)。
- 智者應追求「與德性相一致」(congruere cum virtute)的生活,並且「幸福不會因為加上『優勢』(advantages)而變得更大」。
- 因此,幸福存在於「意願」(will, βούλησις)或「心靈的正確狀態」(right condition of the mind)之中。
#### b. 金錢是「無關緊要」的「優勢」(Advantages)
- 斯多葛派將金錢、財富、名譽等外部事物列為「無關緊要」(indifferent)的事物。
- 這些事物被稱為「優勢」(Advantages, προηγμένα)。雖然財富可以為生活帶來「巨大的優勢」(commoda vitae),但它們「對於過幸福或悲慘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nothing valerent ad beate misereve vivendum)。
- 智者「不需要任何東西,但對一切事物都有用處」(needs nothing, but has use for everything)。
#### c. 對抗貪婪和腐蝕
- 金錢的腐蝕性源於「貪婪」(Greed, ἐπιθυμία,或稱 _libido_),這被定義為一種「擾動」(perturbation)。
- 貪婪是一種「不當判斷」(false judgment),即「將未來的好處誤認為是未來的善」(a future advantage is mistaken for a future good)。
- 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保持幸福,斯多葛派建議:
1. 根除情感(Extirpation): 所有擾動(包括貪婪)必須被「根除」(extirpated)。
2. 實踐謹慎與準備: 應以「謹慎」(Caution, εὐλάβεια)來對抗恐懼,以「準備」(Readiness, βούλησις)來對抗貪婪。準備被定義為「合理地追求未來的優勢」。
3. 生活的平靜流動: 追求「生活的平靜流動」(tranquil flow of life, εὔροια βίου),並接受現實。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
| Threads | |
| Youtube | https://youtu.be/86yBr6jCK84 |
| Spotif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