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覺是現在、理性是俯瞰
- 當專注在一個、別忘了另一個的提醒
- 你不能只活在現在或未來
# 感覺的侷限與理性的補充
感覺只向我們展示當下;但理性將過去和未來帶入我們的視野,並向我們指出因果關係的運作。—— [[《Roman Stoicism》]]
上面摘錄的文字,是用「時間」這把手術刀,對我們的心靈圖像做切割與更好的理解。
思考是對過去的記憶作提取,記憶的事件分成事實和觀點,這兩者都會隨著時間而模糊,這一點又再一次的提醒自己,我們的想法可能是錯的、不可靠的、要重新審視的。
對我來說,這種「材料」的不確定性,正好說明了「重新加工」的必要性。
以前認為是對的,也許現在可以再想想,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每件事再重新思考一下,是不是有不同的體驗和想法?
這也是對習慣的一種反思,這種反思也是提醒自己:不要輕易的下判斷。另外,上一次的判斷,這一件不見得就適用,我們不能完全都只靠經驗。
記憶是用來加工的,目的是為現在服務;所以用寶貴的現在,去為過去的記憶服務,是一件需要重新審思值不值得的問題。
那麼這和斯多葛哲學有什麼關聯?這種記憶和時間的線性對生活有什麼幫助?對人際關係有什麼幫助?對學習新知識和寫作有什麼幫助?
- 感覺是聚光燈,理性是空拍機
- 當下的陷阱:不能只憑感覺
- 感覺是強力的焦點,而理性是拉高視點的鳥瞰
# 參考資料
### I. 闡述與補充文本內容:感覺的侷限與理性的補充
#### 感覺的侷限與當下的陷阱
如文本所述,感覺是「聚光燈」,只能照亮「當下」的局部景象。在斯多葛哲學中,感覺(αἴσθησις,sensation)是知識的最初元素,是透過感官(sense organs)獲得的心理圖像(mind-picture/φαντασία)。然而,斯多葛學派清楚地認識到感官的弱點,它們「暗淡且容易被矇蔽」。
如果僅憑感覺,我們很容易落入「當下的陷阱」,因為強烈的情感(πάθη,perturbations)本質上就是對於現前事物(當下)的好壞所做出的「新鮮的意見」(opinio recens)。這些情感,如悲傷(Grief)、恐懼(Fear)和過度的快樂(Hilarity),皆源於不合理的、倉促的判斷(judgments)。
#### 理性的補充與因果線性的建構
理性(Logos/ratio)則發揮著「空拍機」和「拉高視點的鳥瞰」的作用。理性不僅僅是思維,更是宇宙的至高法則(Supreme Law)。對於人類而言,理性使我們能夠看到事物的因果序列(causas rerum)和發展進程。
這涵蓋了文本中強調的:
1. 視野擴展(過去與未來): 理性讓我們能夠提取過去的記憶(memoria),並將當下與未來的事件聯繫起來(adnectit futuras),從而看清整個生命的歷程(totius vitae cursum)。如果沒有這種時間上的廣闊視野,我們就會被眼前的突發事件和情感困擾所俘虜。
2. 因果關係的運作: 斯多葛學派相信,所有事物都遵循命運(fate)——即因果的秩序和序列(ordinem seriemque causarum)。理性使我們能夠察覺這個因果網,理解沒有任何行動是無故發生的(totally denied action without cause)。
3. 記憶的「重新加工」與重新審視: 由於我們的想法和記憶(觀點和事實)會隨著時間模糊,可能包含「錯誤、不可靠」的內容,理性提供的「加工」工具是至關重要的。斯多葛學派強調,知識的確定性建立在「堅定的信念」(firmly established comprehension)之上,能夠抗拒所有反駁。因此,我們必須對每一個心理圖像(mind-picture)給予理性的贊同(assent/adsensio),審慎地進行判斷,避免倉促和輕率(temeritatem)。
正如文本所言,記憶的目的是為現在服務。如果我們將寶貴的當下用於服務過去的記憶(例如沉溺於舊有的錯誤判斷或後悔),那正是缺乏理性的指導,因為理性的目標是追求一種持續健康、平穩流動的生活(εὔροια βίου),即幸福。
### II. 正、反例
#### 正例:理性指導下的「自由選擇」與美德的堅韌
西庇阿(Scipio)圈子中的斯多葛主義者加圖(M. Porcius Cato)是實踐理性指導生活的典範 。當他因政治失敗和自由的喪失面臨困境時,他行使了「合理的脫離」(εὔλογος ἐξαγωγή) 。
- 理性應用: 加圖並非任由悲傷或恐懼的當下感覺主導,而是運用理性判斷,認為政治自由的喪失和無法再服務國家,代表著「自然優勢」(natural advantages)被「自然劣勢」(disadvantages)所壓倒 。他的選擇不是自我毀滅,而是執行更高力量(命運/神意)的旨意,是一種勇敢(Courage)的行為 。他堅守美德至上,不被痛苦所動搖。
- 結果: 他即使在極端痛苦中,依然宣稱「痛苦,你徒勞無功」(dolor, nunquam te esse confitebor malum),展現出美德的充足性。這是理性超越當下痛苦感受,將個人意志與宇宙法則(Cosmopolis)對齊的典範。
#### 反例:被當下感覺擊敗的「叛教者」
赫拉克利亞的戴奧尼修斯(Dionysius of Heraclea)是一個著名的反例。
- 感覺主導: 戴奧尼修斯曾是斯多葛學派的聽眾,但後來因劇烈的眼痛(dolorem oculorum)而放棄了斯多葛主義,轉而主張享樂(pleasure)為最高善。
- 理性缺失: 他未能堅守「痛苦不是惡」(pain is no evil)的斯多葛理性核心信條 ,被當下的生理痛苦感覺所征服。他的行為表明,當一個人缺乏理性的鋼鐵意志時,即使是微小的生理不適(例如眼痛)也能使其對哲學信念產生根本性的動搖 。他被同門輕蔑地稱為「叛教者」(the deserter)。
### III. 反思與應用:解決現代壓力、情感和人性的困擾
現代人常見的困擾往往源於過度關注當下的感受和對未來的無力感,這正是缺乏理性對時間和因果的「鳥瞰」所致。斯多葛哲學提供了以下解決方案:
#### 1. 解決現代人的壓力與情感困擾
現代人的壓力(Stress)和情感困擾(如焦慮、憤怒、悲傷)被斯多葛學派視為心靈的疾病(diseases of the soul) 。
- 應用理性於情感: 理性要求我們意識到情感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們對這些事件所做的判斷。當壓力來臨時,我們必須像克魯蘇斯·科爾杜斯(Cremutius Cordus)那樣,運用理性評估情況 ,而非屈服於恐懼。
- 案例:社交焦慮或憤怒(Anger): 憤怒是渴望懲罰某個被視為造成不公的人的衝動 。理性教導我們,憤怒會妨礙正確的判斷。我們必須運用理性,將注意力從當下的「被冒犯感」拉回到整體的因果鏈中,認識到別人的錯誤源於他們的愚昧(Sin is ignorance) ,從而實踐寬恕和平靜(tranquillity)。
- 實踐「忍耐與克制」(Bear and Forbear): 愛比克泰德(Epictetus)將此總結為治癒所有惡習的黃金法則 。「忍耐」(Bear)是應對痛苦(Grief)和恐懼(Fear)——即理性將當下感受置於宏大宇宙秩序中的能力。「克制」(Forbear)是避免過度慾望(Greed)和狂喜(Hilarity) 。
#### 2. 應用於人性的困擾與人際關係
- 人際關係中的判斷陷阱: 現代人常因別人的行為(過去的記憶或當下的感受)而產生強烈反應。斯多葛主義提醒我們,我們必須不斷對這些「材料」進行「重新加工」,因為我們的想法可能是錯誤的、不可靠的。
- 在人際互動中,我們應將重點放在自身的意圖(intentio/voluntas)和品格,而非行為的結果或他人的觀點。美德的價值在於瞄準目標(aiming at the mark),而非命中目標(hitting it)。這有助於減輕我們對外部認可(reputation)的過度依賴 。
- 學習新知識和寫作: 理性在學習中的作用是將知識組織成一個「包羅萬象的系統」(all-embracing system),即「科學」(scientia)。
- 學習: 學習必須透過訓練(training)和技術(art)獲得,而不是天生擁有 。我們應研究自由技藝(liberal arts),因為它們能為心靈接受美德做準備 。
- 寫作與表達: 斯多葛學派的寫作風格強調準確性(proprietas verborum)和透明度(pellucida oratio),目的是指導聽眾並傳達真理。這提醒我們,在現代寫作中,應追求清晰和精準的表達,避免含糊或僅僅迎合情緒。
# 相關
[[FacingShameYouCantChangeThePastButCanRedefineItsMeaning]]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
| Threads | |
| Youtube | https://youtu.be/8pxsFAgAFqs |
| Spotif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