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愛比克泰德和馬可‧奧理略學到 1. 精簡帶來力量,讓文字和思想更凝煉 2. 適當距離的問題,能帶來健康的張力 3. 最好的問題,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難題 # 內容 斯多葛哲學在現代最有名氣的兩個人,愛比克泰德和馬可‧奧理略,能在現代大放光明的原因,不只是極端的身份對比 —— 奴隸與皇帝,更是因為他們更觸及人心。 他們的理論不是最完整的,但卻是深入人心的,為什麼? 因為他們面對了和我們一樣的困難、痛苦,然後提出了思考與解決方案;他們告訴你現實中,你該怎麼做,而是不仔細講解世界其實是什麼樣子的。 1. 他們有故事 2. 他們有方法 3. 他們具體 也許,要讓知識寫入靈魂,從你遇到的困難開始比較好。 ## 摘錄[[《Roman Stoicism》]]對他們之所以成功的解釋 ### 晚期斯多葛主義的焦點轉移與哲學轉向: • 極度精簡的哲學版本: 晚期斯多葛主義(Late Stoicism)是其希臘化前身的一個「極度精簡的版本」(radically stripped-down version)。 • 倫理學為核心: 早期的斯多葛學派將知識分為邏輯學、物理學和倫理學三個領域,但馬可‧奧理略對邏輯和物理學的興趣有限,他將倫理學視為整個體系的基礎。 • 拒絕理論探究: 馬可‧奧理略曾感謝眾神,讓他「從未沉迷於邏輯修飾,也沒有被物理學所困擾」(absorbed by logic-chopping, or preoccupied by physics)。他對物理世界的興趣僅限於其與「人類問題的相關性」。 • 專注於現實問題: 他們著重於回答核心形而上學和倫理學問題: - 我們為何在此? - 如何面對死亡? - 我們該如何生活? - 如何處理痛苦和不幸? - 如何保護自己免受日常壓力? 正如您所說,他們關注的是「現實中,你該怎麼做」,而不是「仔細講解世界其實是什麼樣子的」。 ### 具體與個人化的實踐 馬可‧奧理略的著作《沉思錄》(_Meditations_)本質上是個人備忘錄(Memoranda)或日記,而非哲學專著。這種體裁使其內容極為具體和個人化: • 自我指導的性質: 《沉思錄》旨在成為一種「自我指導」的練習,包含許多自我訓誡和決心(resolutions),例如「記住...」(remember…)或「在這一刻,你擁有選擇...」(at this very moment, you have the option)。 • 直面痛苦的具體描述: 馬可‧奧理略在書中展現了極端的具體性。例如,在描述馬可曼尼戰爭(Marcomannic Wars)的殘酷時,他提到了一個可怕的場景:「一隻被砍下的手或腳,或是一顆被斬首的頭顱」(a severed hand or foot, or a decapitated head),這很可能反映了他親身經歷的殘酷戰場景象。這種坦誠地描寫困難,讓讀者深切感受到皇帝是真正在運用哲學解決切實的痛苦。 • 實踐者的對比: 愛比克泰德是前奴隸,馬可‧奧理略是皇帝。這種極端的身份對比,使得他們對「自由」(freedom)和「控制」(control)的探討更具說服力。 ## 實踐 那麼另外一個好奇,我能不能在 Threads 書寫自己的沉思錄呢? 當然可以,這樣做的優點有: 1. 哲學實踐,透過文字反思 2. 練習控制二分法,專注可控、練習不去看不可控的 3. 寫下來就是成功,而其他人的一點建議都是額外的收獲 像馬可‧奧理略一樣,我不是要寫一本巨著,而是針對我個人的哲學遊戲。 ![[How Would Marcus Aurelius Write Meditations Online#從馬可‧奧理略學習到的寫作方法]]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Threads | https://www.threads.com/@a_g_chen/post/DOaNnHgkisR?xmt=AQF0R_-6ndfb-RpBTj1QfgNlQLmQdt8C1LGlT9VkCViLXg | | -------- | ----------------------------------------------------------------------------------------------------- | | Facebook |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 | Yourube | | | Spotify |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9W1dLmpYPwZTGqr0cmoYq?si=Bwl6ezgNQP2aqvzz04QHJ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