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界」和「邊界感」談語言風格與語言癌
# 源由
我看到一則針對我在文章中使用「邊界感」的批評,他是這樣說的:「為什麼現在邊界後面都要加個感,看了好躁,邊界不是本來可以完整表達語義了嗎?」
我想到了[[《語言癌不癌》]]這本書:
- 語言具有創造性。規則有限、但用法是無限的,舊文字總能產生新的意思,這是語言的自然演變。
- 沒有所謂的語言癌,這種增生是正常的進程;白話文可以說是文言文的話言癌。
- 輕動詞是什麼?如何理解?
- 語言潔癖是一種主觀上的控制慾
# 摘錄
## [[《語言癌不癌》]]
- 語言學家蔡維天指出,語言的特性就是具有創造性;規則是有限的,但創造出的用法是無限的。新創的詞彙和用法是層出不窮的。如果這種新用法能夠被接受,並衍生出新的用法,就如同細胞不斷生長和分裂。因此,「邊界感」的出現,反映了語言自然演進的過程。蔡維天對此類現象的建議是「Don’t panic!」。
- 語言學家蔡維天指出,語言現象如「語言癌」應被視為反映語言自然演進的過程。他甚至以歷史的角度比喻:白話文就是文言文的「語言癌」,因為白話是文言的增生。
- 蔡維天運用形式語言學的句法理論,將「做一個……的動作」中的「做」分析為「輕動詞」(light verb)的概念。輕動詞是一種語意泛化的半實詞,需要接上具有實質動詞意義的成分,才能構成完整的述語用法。
- 社會語言學家魏美瑤和何德華則認為,將不喜歡的語言用法斥為「癌」,其實反映了批判者自身的語言潔癖」(Verbal Hygiene),是一種希望修正或規範他人語言使用的傾向。因此,與其說是客觀上的病痛,不如說是一種主觀上的潔癖
- 語言學家一般採取客觀描述(describe)的態度來觀察人們如何使用語言,並對語言事實給予精準的分析,而非採取主觀規範(prescribe)的態度,去武斷地評判語言應該如何使用才算好。
- 認知語言學家張榮興的研究指出,人類在描述事物時,會將概念劃分成不同的屬性,包括「外在形式」和「內在特質/情感」等面向。
## [[《邏輯哲學論》]]
### 日常語言與哲學澄清
批評者認為「邊界」一詞本身就能完整表達語義,這反映了一種對「日常語言」(Umgangssprache)的信賴 。然而,維特根斯坦卻指出:
1. 日常語言的複雜與模糊
他認為日常語言是「人類有機體的一部分,其複雜程度不亞於有機體本身」,而且實際上總是或多或少是模糊的(vague)。
2. 哲學的任務在於澄清
「哲學的目的是思想的邏輯澄清」(The object of philosophy is the logical clarification of thoughts)。大多數哲學問題的產生,正是因為我們「不理解我們的語言邏輯」。
因此,如果「邊界」一詞在日常使用中不夠精確,或容易導致歧義,那麼添加額外的詞語來澄清其「意義」(sense),便是追求邏輯清晰的必要步驟。
# 語言的問題是風格的問題
## 語言的兩種類型
我們在使用語言文字的時候,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
- 描述:我之外有什麼,手指向外界。
- 感受:我覺得、我認為,指向內心世界。
## 邊界與邊界感
- 邊界:本意是一個分隔、界線,是一種具體的、看得到的東西。
- 邊界感:重點關注在我感受到什麼,我的感覺、我內心的活動。
當然,現在我們很習慣把一些具體的東西轉化成動詞、形容詞。比方說「邊界」,我們會說「需要有個邊界」。這時候就是把原本對外界的描述,挪用來描述我們心裡的感受。
## 使用上的差別
的確,在某種程度上,「邊界」可以取代「邊界感」。但是當你要「特別強調」這是內心活動的感受時,在「邊界」後面加上一個「感」是有意義的:
- 這是一種加重語氣。
- 是特別聲明「這是我的感覺」。
當你說「邊界」的時候,可能是在說一個距離、一個空間,或者一條線。
但是當你說「邊界感」的時候,就是在表達自己的內心狀態與感受。
這裡是有差別的。
## 早餐店例子:邊界與邊界感
回到早餐店老闆和顧客之間的例子:
### 使用「邊界」
當我們說「老闆和客人之間需要有一點邊界」、「需要拿捏界線、拿捏分寸」,這樣的描述是一種冷靜、客觀的表達。
- 說話者站在第三者角度去描繪。
- 畫面像是老闆在一邊、客人在另一邊,中間有一條界線。
- 重點在於外部的畫面與秩序,而不是內心的感受。
### 使用「邊界感」
當我們說「老闆和客人需要拿捏邊界感」、「現代人需要一點邊界感」,這就不只是描繪畫面,而是進入到個體的內心:
- 聚光燈焦點落在獨立個體的內在世界。
- 老闆和客人不只是存在於場景中,而是各自要對「邊界感」有認知。
- 重點在於「我」對界線的感受,以及「我的內心狀態」。
### 兩者差別
- 邊界:描繪的是一幅比較冷靜、客觀、第三者角度的畫面,強調外部的線條與秩序。
- 邊界感:聚焦在一個人的內心活動,表達的是「我如何感知」這條界線,是否感到被侵犯、是否感到過於靠近。
因此,雖然兩個詞都在講人與人之間的界線,但「邊界」偏向外部圖像化的描述,「邊界感」則更強調主體的感受與內心經驗。
## 音樂與語言
### 語言沒有「生病」的概念
語言學家的想法是:語言不會有所謂的「語言癌」,語言只有不同,沒有規範上的好壞。
- 語言的規則是有限且固定的。
- 語言的使用形式則是創造性的、多變的。
### 規則有限,表達無限
這就像音樂:
- 音符:數目有限,就像語言的規則。
- 樂譜:能被創造出來的樂曲卻是無限,就像語言的表達。
- 演奏:即使同樣的樂譜,不同的人彈奏出來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語言也是如此:每個人都在使用同樣的語言規則,但講出來的話會因為風格、語氣、習慣而有些微差異。這些差異就像樂譜上的修飾音,是個人表情與風格的展現。
### 邊界與邊界感的差異
「邊界」與「邊界感」的差別,就像同一首樂譜在演奏時多加了一點修飾音。
- 只是多了一個字,卻帶出不同的風格與感受。
- 這種細微差異就是個人表達的特色,而不是錯誤。
### 語言的風格差異
語言學家更傾向於認為:
- 我們就像在用同樣的樂譜彈不同的樂章。
- 不應該硬性規定大家必須完全按照規則、不增不減。
- 這樣的限制就像只准演奏固定的古典版本,卻不允許任何風格上的差異,反而不自然。
### 喜好與對錯
對語言的感受,就像對音樂的品味:
- 有人可能覺得某種演奏「很躁」、「不好聽」,但那只是因為不喜歡這種風格。
- 語言的使用也是如此,沒有對錯,只有不同。
- 當你覺得所謂「語言癌」或「支語」不好聽、不耐煩,實際上你厭惡的可能只是風格、使用這樣語言的人或國家,而非語言本身。
所以,這些差異不是對錯問題,而是單純的喜好問題。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B9hARRoNG/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
| Threads | |
| Youtube | |
| Spotif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