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該做什麼?問自己,我從這個慾望滿足中,能得到什麼?這能提醒自己,這是必要的嗎?還是只會帶來空虛的不必要也不自然的東西?
# 伊比鳩魯如何看待慾望與分類
伊比鳩魯學派有一個很有啟發性的理念,就是把慾望分成三類:
1. 自然且必要:像吃飯、上廁所,這些必須滿足。
2. 自然但不必要:比如吃得更好、穿得更漂亮,這些可以有,但要節制。
3. 不自然也不必要:財富、名聲、榮譽,這些應當捨棄。
這種分類方式,和犬儒主義、斯多葛哲學都有相似之處,但角度不同。
- 犬儒主義幾乎否定所有外物;
- 斯多葛則分成「好的中立」與「壞的中立」;
- 而伊比鳩魯則以自然且必要的為基準,強調節制。
# 參考資料
伊比鳩魯(Epicurus)學派對慾望的分類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倫理框架,旨在引導人們走向心靈的寧靜(_ataraxia_)與身體的不苦(_aponia_)。以下將根據您的要求,深入討論並補充文本內容,舉出正反例,並反思其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與挑戰的解決方案。
## 伊比鳩魯慾望分類的討論與補充
伊比鳩魯學派的慾望分類核心在於區分哪些慾望是維持生存和避免痛苦所必要的,哪些是會帶來更大煩惱(annoyance)的。
### 1. 自然且必要 (Necessary as well as Natural)
這些慾望必須得到滿足,因為它們是維繫生命所必需。它們進一步分為:維持生命所需、擺脫身體不適(uneasiness)所需,以及獲得幸福所需。
- 文本補充: 這些需求被視為「肉體的呼喊」(cry of the flesh),例如不感到飢餓、口渴或寒冷。簡單的食物,如麵包和水,當被帶到飢餓的嘴唇時,能帶來最高的快樂,因為匱乏之痛已被移除。
- 倫理態度: 應當充分滿足,因為它們帶來純粹的快樂和身體健康。
### 2. 自然但不必要 (Natural only)
這類慾望根植於自然,但並非維繫生命或實現心靈平靜所必需。
- 文本補充: 例子包括追求更昂貴的食物或奢華的享受。伊比鳩魯學派承認所有快樂天然都是好的,但「並非所有快樂都值得選擇」。必須「權衡利弊」(measuring one against another),審慎節制。
- 倫理態度: 必須節制。知足於簡樸生活的人,才能最甜美地享受奢華,因為他們最不依賴奢華。值得注意的是,過度限制慾望的錯誤程度,不亞於過度揮霍之人,因為未能理解簡單生活的限度。
### 3. 不自然且不必要(Groundless/Vain)
這些慾望是「無根據的」(groundless),追求它們只會帶來心靈的紛擾。
- 文本補充: 追求「巨大的財富」(great wealth)、名聲或榮譽。伊比鳩魯認為,獲得巨額財富幾乎不可能不淪為群眾或政客的奴隸。
- 倫理態度: 應當捨棄。賢者應當視「不依賴外物」為巨大的益處。至於讚美,若是不求自來(unsought),應當歡迎,但人更應該關注自我療癒。
---
## 哲學比較與補充
伊比鳩魯的分類法與犬儒和斯多葛學派有相似之處,但核心關注點不同。
|學派|關注焦點|核心原則/態度|外部事物分類|
|:--|:--|:--|:--|
|伊比鳩魯|快樂/痛苦的權衡|節制(Moderation),追求心靈寧靜和身體無苦。|自然且必要;自然但不必要;不自然也不必要。|
|斯多葛|德性(Virtue)|理性為導(Right Rule),順應普遍法則和自然生活。|優勢之物(Preferred Indifferents)與劣勢之物(Rejected Indifferents)。|
|犬儒|自足(Autarky)|徹底否定所有外物。主張「生活符合自然,而非符合群眾的意見」。|幾乎否定所有外物,將輕視外部事物視為一種策略。|
### 斯多葛哲學的「中立之物」補充
斯多葛學派將外部事物分為「中立之物」(Indifferents),即它們本身既非「善」(Good)也非「惡」(Evil),但仍具有「價值」(_axia_)。
- 優勢之物(Preferred Indifferents / Proēgmena): 這些事物是「順應自然」的(_secundum naturam_)。例如:健康、力量、美麗、良好的聲譽(reputation)。賢者的美德在於「基於可信的理由,選擇符合自然的目標」。
- 劣勢之物(Rejected Indifferents / Apoprogēmena): 這些事物是「與自然相悖」的(_contra naturam_)。例如:疾病、貧窮、失去子女,以及鄰居的蔑視。
斯多葛學派強調,德性本身是足夠的(sufficiency of virtue),外部的中立事物(如財富或健康)即使被選擇,也不會增加德性或幸福的本質。這與伊比鳩魯將慾望與快樂直接掛鉤的態度有所區別。
### 犬儒主義的激進性補充
犬儒學派追求絕對自由和自足,他們拒絕抽象理論,強調哲學應基於簡單原則並在實踐(Praxis)中得到檢驗。
- 他們以極簡刻苦的生活方式為所有命運(every kind of luck, _tukhe_)做好準備。
- 他們使用「無恥」(shamelessness)和「自由發言」(_Parrhesia_)作為挑戰社會習俗(_nomos_)和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工具。他們甚至認為「唯一的良善政府在於宇宙(cosmos)之中」,拒絕現有的城市和政府。
---
## 正、反例舉證
### 正例(符合伊比鳩魯和斯多葛的理性選擇)
1. 滿足自然且必要的慾望(伊比鳩魯):
- 例子: 一個因忙碌而忽略飲食的現代人,在感到極度飢餓時,吃下一塊麵包和一杯水,感受到了匱乏解除帶來的純粹快樂。
- 應用啟示: 現代人應專注於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如足夠的睡眠、健康的飲食、規律的排泄,來源提到了「吃飯、上廁所」),而不是不斷追求飲食或娛樂的升級,這正是伊比鳩魯哲學的基石。
2. 踐行「光輝三元組」(Light Triad)(斯多葛/現代倫理):
- 例子: 根據現代心理學的視角,與「黑暗三元組」(Dark Triad,指水仙自戀、馬基維利主義和精神病態)相反,踐行「光輝三元組」(Light Triad),包括康德主義(Kantianism)、人文主義(Humanism)和對人性的信心。康德主義要求我們永遠不要只將人當作手段,而要同時當作目的。
- 應用啟示: 這是一種將德性(treating humanity as an end)應用於人際關係的理性選擇。
### 反例(追求不自然且不必要的慾望)
1. 追求「巨大的財富與榮譽」(伊比鳩魯):
- 例子: 一個現代金融家,雖然已經擁有足夠的財富,但仍沉迷於追求更大的名聲與權力,最終在壓力下罹患重病,或捲入政治紛爭,成為群眾或政客的奴隸。
- 應用啟示: 這種對財富和名聲的慾望被伊比鳩魯視為無根據的(groundless),只會帶來心靈的紛擾,應當捨棄。
2. 不當運用「黑暗三元組」(現代人性):
- 例子: 具有馬基維利主義傾向的人,為了追求榮譽和成功,將同事、朋友或家人視為達成目的的工具。這種行為雖然可能帶來短暫的外部成功(如財富和榮譽,屬於伊比鳩魯的第三類),但長遠來看會導致人際關係破裂,並可能引發內心的痛苦和自戀受挫。
---
## 反思與應用:解決現代困擾
伊比鳩魯和斯多葛哲學的教導,對於解決現代人常見的壓力、情感和人性的困擾,提供了深刻的指引。
### 1. 解決壓力與焦慮:控制內在,接納外在
現代人最大的困擾往往來自對不必要慾望的追求(如社群媒體上的名聲、無止盡的物質升級),以及對外在事物(如財富、他人的評價)的過度依賴。
- 專注於內在: 斯多葛哲學強調,我們應該將注意力放在理性(Logos)和內在意志(will)上,因為這些是我們能控制的。所有負面情緒(如恐懼、悲傷、貪婪)都被視為判斷(judgment)的錯誤,或靈魂健康狀況不佳的表現。
- 應用「忍受與戒絕」(Bear and Forbear): 斯多葛派的關鍵原則是「忍受與戒絕」(_anéchou_ and _apéxou_)。我們應該忍受(Bear)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外在痛苦(如疾病、疫情、經濟波動),並戒絕(Forbear)不必要的慾望和情緒波動。
- 緩解焦慮的方法: 現代心理學亦支持,應避免對負面情緒的「經驗性逃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例如接受與承諾治療(ACT)有助於緩解創傷後遺症(Posttraumatic distress)。
### 2. 解決情感與人性的困擾:轉向「成長」與自我接納
伊比鳩魯、斯多葛和現代人本主義心理學都鼓勵從「匱乏」轉向「成長」。
- 從匱乏(Deficiency)到存在(Being): 馬斯洛(Maslow)將需求分為匱乏需求(Deficiency needs, D-needs)和成長需求(Growth needs)。D-needs(如缺乏食物、安全感、愛和自尊)會扭曲現實,使我們根據他人對滿足我們匱乏的用處來對待他們。當我們克服匱乏後,才能邁向成長的領域。伊比鳩魯的第一類慾望(自然且必要)正對應於D-needs的基礎,一旦滿足,心靈就獲得平靜。
- 應對自戀與內在衝突: 馬斯洛指出,「現實自我」(is)與「理想自我」(ought)之間的鴻溝會導致抑鬱。解決方案是必須同時愛著自己的理想自我與目前已實現的自我(current self),才能在享受當前存在的同時,朝更高的存在水平邁進。這能有效地對抗病態自戀中試圖掩蓋的無法承受的痛苦和防禦機制。
- 反思關係: 斯多葛哲學認為,由於所有人在本質上都擁有理性(reason)和精神(spirit),因此所有人都應被視為宇宙公民(fellow-citizens in the cosmopolis)。這與康德主義的「將人視為目的」相互呼應。在人際關係中,應當秉持仁慈(clemency),而非嚴苛的批判(尤其是在面對奴隸或下屬時,斯多葛哲學主張奴隸也是人,是謙卑的朋友)。
### 3. 應對現代的「虛假信念」
現代社會最大的危險之一是「舊腦」(old brain)與「虛假信念」(false beliefs)的結合,這種風險甚至大於人工智慧(AI)的威脅。
- 知識與智慧的保存: 雖然伊比鳩魯主要關注個人快樂,但斯多葛學派和現代思想都強調知識和理性在生存中的作用。哲學(包括倫理學、物理學和邏輯學)的目標之一就是達成對事物的科學知識(_scientia_),從而消除無知(ignorance),因為所有的罪惡(sin)本質上都是無知。
- 實際行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如斯多葛哲學家所提倡,通過定期的自我反思來檢視一天的行為和判斷。賢者應在睡前檢查自己的良心,審視過去一天的事件,並在睡眠前與自己達成和解。這有助於辨識和修正那些導致痛苦的「虛假信念」或倉促的判斷(opinion)。
---
## 參考資料書藉的來源
1. Excerpts from "Smells"
2. Excerpts from "Roman Stoicism"
3. Excerpts from "Thousand Brains"
4. Excerpts from "Transcend"
5. Excerpts from "Your Brain on Art"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1163526909014875 |
| Blogspot | https://tw-stoicism.blogspot.com/2025/09/how-epicurean-philosophy-views-desire.html |
| 方格子 | |
| Medium | |
| Threads | |
| Youtube | |
| Spotify | 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OZXyHesp1A3WVWsV4RxOU?si=Jspd5Fk6RnmJfwybE5Yg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