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最後的結晶,有時候會阻止繼續思考。 # 摘錄 [[《Roman Stoicism》]]與補充 「思考最後的結晶,有時候會阻止繼續思考。」這句話與斯多葛哲學的核心目標和認知理論有著深刻的概念關聯。==斯多葛學派的目標在於達到一種**堅定不移且不可推翻的知識狀態**==,這正是您所指的「思考最後的結晶」: 1. **知識的最終定型(Comprehension and Science)** 斯多葛學派非常重視知識問題和思想的清晰性。在他們的認知理論中,當感官接收到「心靈圖像」(φαντασία,_mind-picture_)後,人必須給予「認可」(συγκατάθεσις,_assent_)。 - **錯誤的認可**會導致「意見」(δόξα)或「錯誤/罪惡」(ἁμαρτία),尤其是不清晰的圖像給予倉促的認可(προπίπτειν)。 - **正確的認可**則導向「理解/領悟」(κατάληψις,_comprehension_),這是對被批准圖像的**不可撤銷的確認**,從而成為知識的單元。 - 「科學」(ἐπιστήμη,_science_)則是最高形式的知識,被定義為**「穩固且不變」**(stabilem quoque atque immutabilem)的領悟,它是「被牢固確立且無法被任何論證駁倒的領悟系統」(compacted system)。 因此,==斯多葛哲學將追求一種「結晶」或**穩定不可動搖的判斷**作為知識的終極目標。一旦達到這種境界,思維就不應再受到外來或內在矛盾的干擾,這與「阻止繼續思考」的概念相呼應,因為變動和懷疑的思考已被消除。== 1. **賢者的不變性(Unchangeable Firmness)** 斯多葛學派認為,只有**賢者**(wise man)才能達到「科學」的境界。==賢者的心靈狀態是一種「不變的堅定性」(ἀμεταπτωσία),這與尋常人的「猶豫不決」形成鮮明對比。== - 從倫理學的角度來看,賢者的「德行」(Virtue)是靈魂的一種**永久性氣質**(permanent disposition,διάθεσις)。德行被認為是「自給自足」(self-sufficient)以達成幸福的。 - 通往智慧(Wise Man)的過程(προκοπή,_progress_)雖然漫長,但最終的轉變(μεταβολή,_conversio_)卻是**突然且完全的**。一旦獲得,德性的擁有是「永久的」(perpetua possessio),不會被忘記或剝奪。 - 這種最終的「結晶」——賢者的堅定不移的判斷和永久的德行——確實**「阻止」了不必要的、有缺陷的或矛盾的「繼續思考」**,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正當的法則」(Right Rule,ὀρθὸς λόγος)。 2. **對無休止辯論的態度** 斯多葛學派雖然重視邏輯(dialectic),但他們也認識到過度的思辨可能徒勞無功。例如,米加拉學派提出的「堆論」(Sorites)或「說謊者」(Pseudomenos)等謬論,雖然早期的斯多葛學派(如克律西波斯)曾努力解決,但後期的斯多葛導師對此類辯論則不以為然。例如,愛比克泰德(Epictetus)認為克律西波斯關於「說謊者」的論文不值得閱讀。 - 斯多葛賢者在不具備專業知識時,會選擇「保持安靜」(keep quiet)。 - 這種傾向反映了一種實用主義的觀點:一旦達到確定的原則和穩固的判斷,哲學的任務主要轉向**實踐**和**行動**,而非無休止的理論爭辯。 總結來說,您的這句話精準地概括了斯多葛學派在知識論和倫理學上對**確定性、穩定性和最終性**的追求。對於斯多葛賢者而言,==這種「結晶」並非知識的終結,而是**錯誤和猶豫的終結**,從而為一致和有條理的行動奠定了基礎。== 這種「結晶」——即科學(science)和德行(virtue)——的最高價值體現在它們是「穩固且不變的」,使得賢者能夠保持心靈的寧靜(tranquillitas)。 ## 我的問題與想法 所以,斯多葛哲學的阻止思考,對現代人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倫理學上的實用態度?穩定的心靈不受猶豫不決干擾。但賢者是一種,可以說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狀態,我們的生活中,更多的時間是花在思考、成為賢者的道路上,那麼更多的關注,應該是在路上應該怎麼做?而「停止思考」是最終的成果,練習的過程中反而應該是「不停的思考」。這就變成一種有趣的悖論:我們思考的目的是為了停止思考? --- ### 回答 思多葛哲學中「思考最終的結晶,有時候會阻止繼續思考」這一概念,確實引導出您提出的一系列深刻問題和有趣的悖論。這個「結晶」對於現代人而言,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倫理學上的實用態度,旨在實現心靈的穩定和寧靜**。 以下是針對您的提問,結合思多葛學派的目標、賢者的定義以及實踐(進程)的論述: ### 1. 阻止思考:倫理學上的實用態度與心靈穩定 思多葛哲學的最終目標之一是實現**「穩固且不變」**(stabilem quoque atque immutabilem)的知識和判斷,這是一種被稱為「科學」(ἐπιστήμη)的最高境界。達到這一境界後,思維的停滯(或「阻止繼續思考」)並非消極的怠惰,而是一種積極的、**對錯誤和猶豫的免疫**。 - **穩定的心靈:** 思多葛學派將心靈的正確狀態描述為一種**「恰當的張力」**(tone or tension,τόνος),這與身體的健康相類比。當靈魂擁有足夠的張力時,它能依據智慧、正義、勇氣和節制等德行運作;當張力鬆弛時,則會被「情感」(emotions,πάθος)或「擾動」(perturbation)所控制。 - **消除猶豫:** 錯誤或「罪惡」(ἁμαρτία,_sin_)被認為是對不清晰的「心靈圖像」(mind-picture,φαντασία)給予**倉促的「認可」**(assent,συγκατάθεσις)所致。因此,==達到「結晶」的賢者,其心靈判斷是**「和諧且前後一致」**(aequalitas ac tenor vitae per omnia consonans sibi)的,能夠避免在真假之間、善惡之間徘徊不決,從而獲得**「寧靜」**(tranquillity,εὐθυμία)。== - **實用性:** 思多葛主義雖然首先是一種哲學,但當其被羅馬人接受並廣泛應用時,它開始帶有**「宗教」**的特徵,提供**「明確且實用」**(definite and practical solutions)的解決方案,以應對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因此,這種「阻止思考」的目標是高度實用性的,它使個體能夠擺脫不必要的焦慮和猶豫不決。 ### 2. 賢者的不可能狀態與「在路上」的實踐 您指出「賢者是一種,可以說幾乎不可能達到的狀態」,這一觀點在思多葛學派的論述中得到了承認。賢者(wise man)被認為是**「極其罕見」**的,例如有人認為賢者「五百年才誕生一次,如同鳳凰一般」。 由於賢者狀態如此難以達到,大多數人處於**「進程者」**(proficiens,προκοπή)的狀態,即「在路上」的人。因此,對於我們這些「尚未遠離賢者」(a sapiente longe absumus)的人來說,關注點確實應該放在實踐的道路上。 **在成為賢者的路上應該怎麼做?** 思多葛學派提供了「進程」(Progress)的具體方法和態度: - **實踐日常職責(Daily Duties):** 在達到智慧之前,人們的關注點是「日常職責」(daily duties,καθήκοντα,_officia_)。這些日常職責是「德行在日常生活層面上的**投射**」,是通往智慧的途徑。 - 日常職責的標準是「合乎情理」(_probabilis ratio_):即**「其行動可以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eius facti probabilis ratio reddi possit)。 - 遵循日常職責,就是選擇那些「優勢」(advantages,προηγμένα),例如生命、健康、財富等,除非有充分的理由拒絕它們。 - **培養習慣(Habit)與張力:** 德行不能僅靠天賦,它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藝術」(ars)。 - 達到德行需要**「持續不斷的練習」**(constant practice),例如:「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讀者,就去閱讀;如果你想成為一名作家,就去寫作。總之,如果你想養成某種習慣,就去做;如果你不想養成它,就不要去做」。 - 思多葛學派強調**刻意訓練**(exercise)來抵抗不良習慣。例如,如果傾向於享樂,就應該「過度傾向於相反的一方進行鍛鍊」。 - **自省與自我修正:** 哲學教師的教導十分重要,他們鼓勵學生成為「進程者」。這包括**「檢視良知」**(examine his conscience),並回顧一整天的事件。 - **順從神意:** 進程者必須學習**「願意與神性合作」**(willing cooperation with the deity),將自己的衝動置於順從神(或普世理性)的狀態。賢者的目標是「追隨」(follow)神所指派的路。 ### 3. 悖論:思考的目的是為了停止思考? 您提出的悖論——「我們思考的目的是為了停止思考?」——在思多葛哲學中找到了其獨特的解釋: **是的,==從消除錯誤的意義上來說,思考的目的是為了消除有缺陷的、不穩定的思考。**== 思多葛哲學不是反智的,它極度重視**邏輯**和**理性**(Logos)。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道」(Word,Logos)是思多葛物理學的基礎,它指的是「普世理性」。人類的靈魂也是「神性精神的一部分」。 因此,整個**「成為賢者的道路」**(即持續的思考和學習)是一個不斷完善理性、消除謬誤的過程。 - **「思考」的定義轉變:** 1. **練習中的「不停思考」:** 在進程中,「思考」表現為對事物進行準確的**「認可」**(assent),以及運用「理性」(ratio)進行審慎的選擇,以區分「有價值的事物」和「無關緊要的事物」。這是一種**「運用科學來理解事物本然」**(vivere adhibentem scientiam earum rerum, quae natura evenirent)的積極活動。 2. **最終的「停止思考」:** 最終的「結晶」——「科學」和「德行」——是**「穩固且不變」**的「領悟系統」,它「不再接受任何論證的駁斥」。達到這種狀態後,賢者就沒有必要再進行**「猶豫不決、前後矛盾或錯誤的」思考**。正如芝諾(Zeno)所言,賢者擁有「不可動搖的堅定性」(unchangeable firmness of mind),這使他不再需要進行動搖或反覆的思考。 - **實用性的結果:** 這種「停止思考」或「思考的終結」並非活動的終止,而是**錯誤判斷的終止**(end of error)。當理性達到其「恰當的張力」(tone)時,它會導向「正確的行動」(Right Action,κατόρθωμα),而不是停滯不前。賢者一旦達成這種境界,其生活將是**「和諧且與自己一致的」**(per omnia consonans sibi),從而將精力從無止盡的辯論轉向實踐和行動,例如,從理論爭議轉向解決「日常職責」中的道德困境。 因此,==思多葛學派思考的目的,是為了**超越人類心靈常見的「動盪」和「錯誤」**(moveatur placide atque constanter),從而在最高層次上實現理性和行動的完美統一。==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 | Threads | | | Youtube | | | Spotif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