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羞恥:你無法改變過去,但能重塑它的意義 獻給所有在創作路上,被過去困住的寫作者。 --- ### 被過去困住的掙扎 那些錯過的人、做錯的事、後悔說出的話,讓人覺得低沉、難過和不自覺的停筆而陷入回憶中、反覆品嘗這些情緒。 然後不斷反覆咀 斯多葛哲學認為,這些掙扎其實都源於我們對「過去」的誤解。我們對過去依然抱有期待、想要回去、想要改變。 想著不可能做到的事,卻又放不下這種念頭。 如何跳出這個迴圈? --- ### 控制二分法:你的記憶屬於「不可控」,但你的「詮釋」屬於「可控」 你寫作時的焦慮,正是將「記憶本身」與「你對記憶的詮釋」混為一談。 - 記憶本身(不可控):過去發生了什麼?你無法改變那些已經發生的事,也無法保證回憶百分之百準確無誤。這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你只能接受。 - 你對記憶的詮釋(可控):你如何看待這段記憶?你將它定義為「一段失敗」,還是「一個學習的機會」?這是你的主觀判斷,你可以完全掌控。 當我們感到無助時,其實是在對一件不可控的事(過去的記憶)做出負面判斷。這就像試圖用雙手去推開一扇已經被鎖死的門,徒勞無功。 > 寫作,正是將「不可控的記憶」轉化為「可控的意義」的最佳工具。 > 它不是為了還原歷史,而是為了賦予歷史一個新的意義。 --- ### 三個步驟,用寫作賦予記憶新的意義 要將羞恥轉化為創作的燃料,你需要有意識地進行「意義重塑」。這需要你將筆尖對準過去,但目光卻望向未來。 1. 分離事實與詮釋 拿起筆,寫下那段讓你羞恥的經歷。但只寫下客觀的事實,不要加入任何情緒性的形容詞。 例如,不要寫「那次災難性的演講」,而是寫「我在那場演講中忘詞了三次,台下觀眾發出笑聲」。 2. 問自己三個「可控」問題 寫下事實後,把注意力轉向你可以控制的部分。這一步的目的是讓你將思維從「為什麼會發生」轉向「這件事能帶給我什麼」。 - 學習: 這段經歷讓我學到了什麼?(知識、技能、心態) - 感恩: 這段經歷中有沒有任何值得感恩的部分?(例如,幸好是在小場合發生,而不是在一個大型會議上;這次失敗讓我更了解自己的不足,從而有機會成長。) - 欣賞: 如何不帶批評地欣賞這件事?(放下對自己的苛求,欣賞當時那個努力過、嘗試過的自己。) 3. 為你的記憶重新命名 當你完成這三個步驟後,你會發現這段記憶的意義已經改變。 > 語言是強大的工具,當你給一件事負面的命名,它就會持續帶給你負面感受。 現在,給它一個新的、積極的名稱。 例如,將「我的公開演講黑歷史」改為「我的第一次公開演講成長課」。 當你完成這三個步驟後,你會發現,你不再是那個被羞恥感追逐的人,而是那個主動為自己過去的經歷賦予新意義的創作者。 --- ### 你的創作,就是你的自由 羞恥感是過去的枷鎖,但你對記憶的詮釋,才是你創作的自由。 > 當你下一次面對過去的錯誤時,請記住,你可以選擇不被它定義,而是用你的筆,為它寫下一個全新的篇章。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 | Threads |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https://medium.com/dictionary-of-stoic-philosophy/facing-shame-you-cannot-change-the-past-but-you-can-reshape-its-meaning-d516a80b9f48 | | Spotify | | | Youtub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