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在古騰堡有免費英文版:
https://www.gutenberg.org/cache/epub/69632/pg69632-images.html
--Nicolas Chamfort
# 關於快樂︱最糟糕的浪費,是沒有笑過的日子
1. 最糟糕的浪費,是沒有笑過的日子。The worst wasted of all days is that during which one has not laughed.
## 伊比鳩魯主義:快樂是一種理性的選擇與人生的藝術
伊比鳩魯主義絕非膚淺的享樂主義,而是一種追求「有智慧的快樂」的哲學。它將快樂視為人生的高善(Summum Bonum),但這種快樂並非短暫的感官刺激,而是「身體無痛苦,靈魂無煩惱」的心靈寧靜(Ataraxia)。這種寧靜的狀態,被視為幸福生活的起點與終點。
伊比鳩魯哲學的核心觀點可從以下兩個層次來理解:
---
### 1. 快樂是一種「完美的職責」
伊比鳩魯主義者認為,快樂不是人生的意外收穫,而是我們必須主動去完成的首要任務。這種觀點的核心在於:如果你的道德讓你感到沮喪,那它們就錯了。這強調了將快樂作為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任務」來執行,而非被動接受。
- 智慧的選擇與節制: 追求快樂需要「智慧」(prudence),這被視為「一切美德的開端」。智慧教導我們,要做出能夠帶來長久寧靜而非短暫刺激的選擇。例如,伊比鳩魯主義者會選擇簡單的飲食以確保身體健康,而不是追求一時的口腹之慾,因為過度的放縱最終會帶來痛苦。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基於「清醒的推理」的快樂,而非感官的放縱。
- 個人福祉對他人的影響: 伊比鳩魯主義認為,個人的幸福是實現普遍幸福的首要條件。一個健康快樂的人,不僅能為周圍的人帶來快樂,還能更有能力實行利他行為。相反,如果一個人因過度自我犧牲而身心受損,反而會成為他人的負擔。這將「活得快樂」提升到一個道德層面,即個人的快樂與福祉會像傳染病一樣影響他人。
- 擺脫不必要的負擔: 伊比鳩魯主義者會避免從事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困難事業,因為這些會帶來焦慮和混亂。他們也建議不要追求那些受他人擺布的目標,例如公眾演講或政治生活,因為這些會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主要幸福」,是他們實踐快樂職責的方式。
---
### 2. 「不快樂」是一種愚蠢的浪費
伊比鳩魯主義對憂鬱、抱怨和悲傷的態度非常嚴厲,將其視為「不可饒恕的罪過」。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任何形式的不快樂,都是對生命的浪費。這背後有一種深層的邏輯:既然人生的終極目標是快樂,那麼任何阻礙快樂、製造痛苦的事物,都應該被視為錯誤的選擇和不必要的負擔。
- 根除焦慮與煩惱: 伊比鳩魯主義者認為,「匆忙和擔憂」是「最愚蠢和邪惡的事情」,應當完全根除。他們提倡將工作與休閒明確區分,全力以赴工作後,就果斷停止,絕不讓工作的煩惱侵犯寶貴的閒暇時光。這種生活態度顯示了對當下快樂的重視,不被過去的遺憾或未來的擔憂所困擾。
- 對生命的積極規劃: 一個伊比鳩魯主義者會積極規劃自己的生活,避免那些會帶來麻煩、焦慮和混亂的事業。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不快樂的狀態,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原因不在於環境,而在於自身。他們勸誡人們不要為了「人為的奢侈品」而過度勞累,因為任何因可避免的原因而導致的身心崩潰,都是「對伊比鳩魯教誨的犯罪」。
- 死亡觀的影響: 伊比鳩魯主義認為「死亡對我們而言無關緊要」,因為好與壞只在有感覺時存在,而死亡是所有感覺的缺席。這種對死亡的理解,消除了對不朽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恐懼,使人們能夠充分享受當下的生命,不為死亡的必然性而煩惱。
- 強調玩樂與休閒的重要性: 伊比鳩魯主義強調「玩樂」是「偉大的任務」,它提供了一種高效的方式來獲得快樂。他們認為,如果一個人一年沒有大量的時間用於玩樂,就是「將個性的天賦換成了紅豆湯」。這種強調玩樂的態度,也是避免不快樂、維持身心平衡的重要手段。
總而言之,伊比鳩魯主義的快樂是一種有意識、有策略的選擇。它要求人們為自身的快樂負起「完美的職責」,並視任何形式的不快樂為對生命的浪費,應該積極地予以避免。
## 思考
Nicolas Chamfort 建議,面對世界,「最好的哲學態度是將愉悅的諷刺與輕蔑的寬容結合起來」、「幾乎所有人之所以為奴,都是因為斯巴達人賦予波斯人奴役的相同理由——缺乏說『不』這個音節的力量。」
笑是一種說「不」的方式。
---
### 如何理解:「如果你的道德讓你感到沮喪,那它們就錯了。」
#### 正面說明
《天堂外科醫生》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
如果我在追求幸福這個偉大任務上,或多或少地動搖了;
如果我在人群中行走,卻沒有展現出光采奕奕的早晨臉孔;
如果來自快樂人眼的目光無法觸動我;
如果早晨的天空、 書本、我的食物,以及夏日的雨,都徒勞地敲打著我那陰鬱的心:
主啊,請採取您那最尖銳的樂趣, 並將我的靈魂徹底刺醒;
或者,主啊,如果我太過於麻木不仁, 請在我的靈魂死去之前,選擇一種劇烈的痛苦,一種致命的罪惡,並將它們灌入我那麻木的心!
-
這句話出自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天堂外科醫生》,並被收錄在《人生五大哲學》中關於伊比鳩魯享樂主義的章節裡。
這句話的完整上下文是:「溫柔和開朗,這些先於一切道德:它們是完美的職責。如果你的道德讓你感到沮喪,那它們就錯了。我不是說『放棄它們』,因為它們可能就是你所擁有的一切;但要像對待惡習一樣隱藏它們,以免它們破壞了更好的人的生活。」
1. 樂主義的核心原則:快樂是生活的「始終」
伊比鳩魯學派認為,所有行動的終極目的是「免於身體的痛苦和心靈的煩惱」;他們將快樂稱為「幸福生活的始終」。
這裡所指的快樂並非感官放縱的快樂,而是指「身體沒有痛苦,靈魂沒有煩惱」的狀態。
因此,如果一個人的道德原則,反而導致心靈的煩惱或身體的不適,那麼從伊比鳩魯的觀點來看,這些道德就是有問題的。
2. 開朗與溫和的重要性
史蒂文森強調「溫柔和開朗」先於一切道德,並稱它們為「完美的職責」。這與伊比鳩魯學派追求「開朗的貧困是一種光榮的事」 以及「沒有什麼比不干預他人事務更能產生愉悅」 的理念相符。
對於伊比鳩魯而言,幸福的主要部分在於「在我們掌控之下的性情」。
一個正確的道德體系應當帶來內心的平靜、滿足和喜悅,而不是憂鬱或沮喪。
3. 對「令人沮喪的道德」的批判
這句話明確指出,如果你的道德讓你感到「沮喪」(dreary),那麼這些道德就是錯誤的。
沮喪、憂鬱、煩躁和不快樂,在伊比鳩魯的哲學中被視為「不可原諒的愚蠢,不可容忍的惡習,不可饒恕的罪過」。
這意味著,任何導致這些負面情緒的道德準則,都與追求心靈寧靜和快樂的目標相悖。
享樂主義者會認為,這樣的道德未能通過帶來幸福的實際考驗。
4. 對他人的影響及社會責任(享樂主義視角)
史蒂文森進一步建議,即使你擁有讓你沮喪的道德,也不要「放棄它們」,因為它們可能就是你所擁有的一切,但要「像對待惡習一樣隱藏它們,以免它們破壞了更好的人的生活」。
這暗示了個人道德選擇的外部效應。從享樂主義的角度看,一個人的沮喪不僅影響自己,也可能成為他人的負擔和惱人事物。
斯賓塞(Herbert Spencer)作為現代享樂主義的代表,也指出過度的自我犧牲會損害個人的身心健康,使其成為周圍人的壓抑之源,並降低其幫助他人的能力。
因此,一個令人沮喪的道德,不僅對自身無益,也可能對社會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
總而言之,這句話反映了享樂主義的核心信念:道德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能否帶來個人內心的平和、快樂與滿足。
如果一個道德體系導致個體陷入憂鬱和沮喪,那麼它就偏離了生活的根本目的,甚至可能對他人的福祉造成損害。
#### 補充
以下是針對這句話的補充,以及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反駁:
1. 道德作為一種工具,而非目的
史蒂文森的這句話將道德視為一種工具,而非最終目的。許多人誤以為道德本身就是目標,認為遵守道德規則是理所當然且無須質疑的。但從享樂主義的角度來看,道德是幫助我們實現「美好生活」的手段。如果這個手段非但沒有帶來美好,反而導致沮喪和痛苦,那就說明這個工具出了問題。它提醒我們,應該定期審視自己的道德準則,確保它們確實服務於我們的幸福,而不是反過來成為我們的負擔。
1. 情緒是道德有效性的指標
這句話將情緒感受(尤其是「沮喪」與「開朗」)作為判斷道德準則是否正確的指標。這是一個非常實用且直觀的標準。我們常常被教導,在做道德判斷時要遵循理性和原則,但史蒂文森卻告訴我們,別忽略內心的感受。如果某個道德決定讓你感到內心沉重、充滿負罪感或不快樂,這可能是一個警訊,表明你的道德準則與你的真實需求或人性本質產生了衝突。
1. 對「道德潔癖」的批判
這句話也可以被視為對道德潔癖(moral purism)或過度自我犧牲的一種批判。有些人為了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不惜壓抑自己的慾望和快樂,甚至對自己和他人施加嚴苛的標準。他們可能認為,只有通過痛苦和犧牲才能證明自己的道德高尚。史蒂文森的觀點則是在提醒我們,這種道德觀念是錯誤的。真正的道德不應該是禁慾的、充滿苦修的,而應該是充滿生命力、讓人心生喜悅的。
---
### 對這句話的反駁
儘管史蒂文森的觀點富有啟發性,但它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弱點。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反駁,以呈現更全面的觀點:
1. 道德的本質不應只由個人感受決定
這句話的核心是將個人感受(快樂與沮喪)作為衡量道德的唯一或主要標準。然而,許多哲學家認為,道德的本質是客觀的、普世的,不應該因個人情緒而動搖。
- **康德主義(Kantianism)**: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義務論主張,道德行為的判斷依據是行為本身是否符合**普世的道德法則**(如「絕對命令」)。一個行為的道德價值不在於它帶來了什麼結果(快樂或痛苦),而在於其背後的動機是否是出於責任。因此,一個讓你感到沮喪的行為(例如,向一個你討厭的人說實話),如果它是你的道德義務,那麼它仍然是正確的。個人的沮喪情緒並不能否定道德行為的價值。
1. 現實中的道德困境與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許多時候,道德選擇本身就是充滿痛苦的。例如,一個士兵為了保護同伴而犧牲自己,一個家長為了撫養孩子而放棄自己的夢想,或者一個人為了正義而挺身而出,即便他知道這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麻煩。這些行為都可能帶來巨大的沮喪、痛苦甚至死亡,但我們仍然會稱之為道德行為,甚至是高尚的道德行為。
- **斯多葛主義(Stoicism)**:如您所言,斯多葛主義的核心就是教導人們如何面對和承受痛苦。他們認為,真正的快樂和幸福(eudaimonia)來自於**美德**,而不是不受痛苦。因此,當我們因為堅持道德原則而感到沮喪時,斯多葛主義者會說,這種沮喪是外在的、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我們選擇了正確的、有美德的道路。
1. 「沮喪」可能是一種良心譴責的訊號
史蒂文森認為「沮喪」代表道德是錯的,但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理解:「沮喪」可能正是道德意識在發揮作用的訊號。當一個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時,他可能會感到沮喪、後悔和痛苦,這通常被稱為良心譴責。
例如,如果一個人撒謊傷害了朋友,然後他感到沮喪,我們不會說他的道德是錯誤的,而是會說這種沮喪感是他道德感健康的體現。這時候,沮喪不是道德的錯誤,而是道德修正的開始。
1. 享樂主義的潛在弊端:道德虛無主義
如果將快樂作為道德的終極標準,可能會導致一種**道德虛無主義(moral nihilism)**的傾向。當個人的快樂與社會的道德準則發生衝突時,享樂主義者可能會傾向於選擇個人快樂,從而無視社會道德。
例如,一個企業家為了個人利益而排放污水,只要他沒有因此感到沮喪,那麼根據史蒂文森的說法,他的道德就沒有錯?這種觀點可能會為不道德行為提供辯護,最終可能導致道德準則的崩潰。
---
### 結論
史蒂文森的這句話是一面極好的鏡子,它迫使我們反思,我們所堅守的道德是否真正地服務於我們的人生,是否帶來了內心的寧靜和喜悅。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審視道德的**內在標準**,提醒我們警惕那些只會帶來痛苦和壓抑的道德觀念。
然而,這句話也忽略了**道德的客觀性和普世性**,以及在現實生活中,有時為了堅持道德原則而必須承受痛苦的必要性。一個健康的道德觀念,可能需要將史蒂文森的「開朗」與斯多葛主義的「韌性」結合起來。我們既要追求一種能帶來內心平靜和喜悅的道德生活,也要有勇氣去面對那些為了堅持正義而帶來的沮喪與痛苦。
這句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它鼓勵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和完善我們自己的道德體系。您認為哪種觀點更有說服力呢?
##
2. 大自然沒有對我說:不要貧窮;更沒有對我說:要富有。但她對我呼喊:要獨立。Nature has not said to me: Be not poor; still less: Be rich. But she cries out to me: Be independent.
3. 一個有才華的人,如果他沒有堅強的性格,就會迷失。如果你有第歐根尼的燈籠,你也必須有他的棍棒。A man of wit is lost, if to his wit he does not join energy of character. If you have the lantern of Diogenes, you must also have his cudgel.
4. 笨蛋總是比聰明的人多,甚至聰明的人多數時候也是笨蛋。There are more fools than wise men, and even in the wise man himself there is more folly than wisdom.
5. 我們必須先公正,然後才慷慨,就像我們必須先擁有襯衫,然後才有蕾絲刺繡一樣。We must be just before being generous, as we must possess shirts before having lace embroideries.
6. 我們必須擁有結合矛盾事物的能力:對美德的熱愛與對輿論的冷淡、投入工作而又漠視榮耀、關注健康且忽略死亡。We must needs have the power of uniting contrarieties: love of virtue with indifference to public opinion, taste for work with indifference to glory, attention to health with indifference to life.
7. 人們在偉大的行動中展現出他們應有的樣子,在微小的行動中展現出他們原本的樣子。In great actions men show themselves as they ought to be, in small actions as they are.
8. 感覺啟發思考,這是人們普遍承認的;思考改變感覺,雖然不太為人接受,但幾乎同樣真實。That to feel makes one think is pretty generally admitted; that to think makes one feel finds less acceptance, but is almost as true.
9. 一切激情都是會被誇大的,不然就不是激情了。All passions are exaggerated, otherwise they would not be passions.
10. 一個人並不是因為想法多就一定是聰明人,正如他手下士兵多就不一定是好將軍一樣。A man is not clever simply because he has many ideas, just as he is not necessarily a good general because he has many soldiers.
#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