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為什麼讀 因為在 Medium 上討論斯多葛哲學時,被一位學院派的前輩批評知識不完整、討論沒水準,被叫去多讀書,他開的書單就是這本《Roman Stoicism》。 雖然當下很挫折、覺得沒面子,但後來發現他推薦的是本嚴謹又免費的好書。 1. 《Roman Stoicism》是一部在古騰堡計畫可免費取得的電子書。 2. 詳盡且全面,是深入了解斯多葛哲學的好資源。 文件: https://www.gutenberg.org/ebooks/64488 # 問題 ### 第一類:本能驅動分析 針對人類的八個原始本能,探討來源書籍中相關概念與這些本能的連結: 1. 食慾(生存需求、資源獲取) - 書中的「自然的首要原則」(πρῶτα κατὰ φύσιν) 如何與「食慾」(生存需求、資源獲取)本能產生連結?![[The First Principle of Nature and Appetite#我們的天性與基本需求不是阻礙,而是方向]] - 斯多葛學派在肯定自我保存為自然原則的同時,又批評奢華的飲食習慣,這種關聯如何影響我們在當代社會中對資源獲取和消費的行為模式?![[Eating as a Practice of Values#怎麼吃,是價值觀的實踐]] - 塞內卡建議「身體的享受應以健康所需為限」,這種克制慾望的觀點如何挑戰人類追求豐盛和滿足口腹之慾的原始食慾?斯多葛哲學如何協助我們在生存與節制之間取得平衡? 2. 色慾(繁衍、吸引力、親密關係) - 書中對婚姻和繁衍的討論,例如芝諾曾倡導「共同妻子制」,後來的斯多葛學派則更強調婚姻的繁衍目的。這如何與「色慾」(繁衍、吸引力、親密關係)本能產生連結?斯多葛學派的婚姻觀念,如何引導我們在面對吸引力時,維持理性而不至於被本能驅使? - 書中提及艾比克泰德(Epictetus)建議哲學初學者應避免與迷人女孩接觸,因為這會引發強烈且失控的情緒。這種本能驅動的分析,如何影響斯多葛學派對親密關係的看法?在什麼情況下,理性判斷能夠有效引導或限制「色慾」本能,以避免心靈擾動? 3. 懶惰(能量保存、效率追求) - 書中塞內卡(Seneca)批評閒散和焦躁為「不安分的惰性」(inquietam inertiam),並強調「美德在於行動」。書中的這些概念如何與「懶惰」(能量保存、效率追求)本能產生連結?斯多葛哲學如何教導我們在保存能量和避免不必要消耗的同時,又能積極履行義務,而非走向無所事事的懈怠? - 斯多葛學派認為,美德是「生活中的一致性與連貫性」。追求這種「平穩一致」的心靈狀態,如何引導我們在面對「懶惰」本能時,發展出更具效率和行動力的生活方式,以避免心靈的搖擺不定? 4. 恐懼(風險規避、安全感) - 書中斯多葛學派將「恐懼」(formido, metus)定義為一種「心靈擾動」(πάθος),源於對「眼前惡事」或「即將降臨的惡事」的判斷。這種對恐懼的分析如何與人類追求安全感和風險規避的本能產生連結?智者不懼怕死亡,這如何幫助斯多葛追隨者在面對不確定性與潛在威脅時,維持內在的平靜與勇氣? - 在斯多葛學派的教導中,「勇氣」(fortitudo)被定義為「關於何為惡與何非惡的知識」。這種對恐懼的理性分析,如何在實踐中幫助我們辨識真正的威脅與虛假的恐懼,進而影響我們在面對風險時的決策和行為模式? 5. 歸屬感(社群認同、集體歸屬) - 書中強調斯多葛學派的「世界公民」(Cosmopolis)概念,認為人類皆為理性之共體,互為手足。這種宏大的世界觀如何回應人類追求「歸屬感」(社群認同、集體歸屬)的本能?在一個日益多元且連結緊密的全球化世界中,這種普世的歸屬感如何能帶來更深層次的滿足,同時又可能帶來哪些社群認同上的挑戰? - 塞內卡在討論友誼時提出「沒有分享就沒有快樂」,這說明了人際連結的重要性。斯多葛哲學如何引導我們建立基於理性與美德的友誼,而非單純基於情感或利益,以滿足深層的歸屬感本能? 6. 好奇心(探索未知、學習驅動) - 書中多次提及斯多葛學派對「理性」(ratio)與「知識」(scientia)的推崇,尤其是在自然哲學(Physics)領域的探索。這種對知識的追求如何與「好奇心」(探索未知、學習驅動)本能產生連結?斯多葛學派如何區分有益的知識探索與可能導致「無用之學」(inutilium studiis)或「詭辯」 的偏差? - 斯多葛哲學認為,理解事物本性(rerum naturam inspicere)有助於將心靈從庸俗事務中抽離。為什麼對宇宙秩序和自然法則的好奇與學習,能夠提升一個人的心靈健康,並避免現代人常陷入的膚淺資訊焦慮? 7. 避免損失(損失厭惡、保護既得) - 書中強調美德是唯一的善,而外在事物(如財富、健康、地位)皆為「無關緊要」(ἀδιάφορα),雖可選擇但非善惡本身。這種核心教義如何挑戰人類「避免損失」(損失厭惡、保護既得)的本能?在斯多葛學派看來,為何失去財富或健康不應被視為真正的「惡」,這種觀點對我們處理個人財產和生活變故有何指導意義? - 塞內卡提到「死亡是自然的最佳發明」,並且不應被懼怕。這種對生命終結的看法,如何幫助我們克服對生命本身消逝的本能「損失厭惡」?透過視死亡為一種「復原」(restored)而非「失去」(lost),斯多葛哲學如何引導我們重新評估生命的價值? 8. 地位與競爭(社會階層、競爭優勢) - 斯多葛學派強調內在美德的培養,而非追求外在的榮譽、財富或社會階層。這種內向的價值觀如何處理人類追求「地位與競爭」(社會階層、競爭優勢)的本能驅動?書中提到的「智者即國王」(sapiens rex est)的悖論,如何既滿足又超越了人們對社會地位和競爭優勢的渴望? - 塞內卡批評對奢華生活的追求,以及因地位而產生的虛榮。為什麼斯多葛學派認為,過度的競爭和對外在地位的追求會導致心靈的擾動與不自由?一個人如何在追求卓越的同時,避免陷入對社會階層和競爭優勢的盲目執著? --- ### 第二類:應用思考提問 圍繞六個主題,結合來源內容提出具挑戰性的反思問題: 1. 認識自己:自我覺察、盲點識別、內在動機 - 斯多葛學派如何透過日常的「自我檢視」實踐,引導個人識別內在動機和行為盲點?塞內卡建議「當燈熄滅,妻子對我的習慣習以為常後,我就會檢視自己一整天」,這對於當代人理解自身潛藏的慾望和未經反思的行為模式有何啟示? - 書中將靈魂的「主導部分」(ἡγεμονικόν)視為自我核心,並指出其活動包括判斷與行動。如果一個人的主導部分被「心靈擾動」(πάθη)所蒙蔽,應如何重新恢復其清晰的自我覺察能力,以實現「自我統治」(regere se)? - 艾比克泰德指出「內在的惡劣判斷」(μοχθηρὰ κρίματα)是心靈污穢的根源。在什麼情況下,我們對外部事件的「贊同」(adsensus) 可能會無意識地被扭曲的內在判斷所劫持,進而導致錯誤的行動和心靈擾動? 2. 學習心態:成長思維、知識吸收、認知偏誤 - 斯多葛學派認為「美德可以被教導」,並強調哲學教育對心靈的準備作用。這對於我們如何培養一種「成長思維」,並有效吸收知識,有何具體的方法論建議,尤其是在面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與挫折時? - 塞內卡批評「無用之學」(inutilium studiis)耗費精力而無益於美德。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應如何運用斯多葛的辨識原則,避免認知偏誤,並將學習重心放在真正能提升「良好心靈狀態」(bona mens, bona valetudo animi) 的知識上? - 艾比克泰德指出「練習小事」是通往大事的途徑。為什麼斯多葛學派會強調從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習慣和觀念入手進行學習和改變,而不是直接追求宏大的哲學真理?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策略如何應對人類本性中的「懶惰」和「慣性」? 3. 遊戲化方法:動機設計、行為改變、參與度提升 - 雖然斯多葛學派沒有「遊戲化」的術語,但其強調的「操練」(ἄσκησις) 和「競技訓練」(athlete) 如何被理解為一種提升動機與行為改變的「自我遊戲化」策略?例如,塞內卡提出的「刻意練習簡樸生活」 如何利用設定挑戰(如三四天簡樸飲食)來強化心靈韌性,而非僅僅是忍受? - 考慮到斯多葛哲學中對「智者」的理想描繪 和對「進步者」(proficiens)的鼓勵,我們可以如何設計一套基於斯多葛原則的「美德積分系統」或「挑戰模式」,以非外在獎勵的方式,提升個體在追求美德方面的參與度和持續性,同時避免淪為形式主義? - 艾比克泰德用摔跤教練鼓勵學員「起來,再摔跤,直到你變得強壯」 來比喻哲學訓練。這種將挑戰視為強化機會的思維,如何能被應用於個人成長的「遊戲化」設計中,以激發內在韌性並培養「逆境成長」的能力? 4. 情緒控制:情緒調節、壓力管理、心理韌性 - 斯多葛學派主張徹底根除「心靈擾動」(πάθη),如恐懼、悲傷、慾望和憤怒,而非僅僅是調和。這與現代心理學中提倡的「情緒調節」有何本質上的差異?在日常壓力管理中,採取斯多葛「根除」的態度,應如何避免走向壓抑情緒的反效果,並真正培養「心理韌性」? - 書中將「憤怒」(ira)定義為「報復的慾望」,並建議透過延遲反應(mora)和換位思考來處理。在面對職場或人際關係中的不公時,我們如何運用這些斯多葛策略,既能堅守正義(propugnantem pro aequitate),又能避免陷入情緒的失控,從而保持心靈的「平靜」(tranquillitas)? - 塞內卡指出「悲傷過度是心靈的扭曲快樂」。為什麼斯多葛學派認為,即使是像悲傷這樣看似自然的情緒,也可能成為一種有害的「心靈擾動」?在面對親人離世或重大損失時,斯多葛哲學如何指導我們既能承認自然的情感反應(lacrimas naturalis necessitas exprimit),又能避免沉溺於悲痛之中? 5. 反脆弱寫作:從挫折中成長、創作韌性、持續輸出 - 斯多葛哲學強調從挫折中成長和磨練韌性,例如塞內卡提到「心靈透過耐心得以輕視邪惡的力量」。如果將「寫作」視為一種對心靈的鍛鍊,我們如何將這種「反脆弱」的精神應用於寫作實踐中,使其不僅能持續輸出,更能從批評和挑戰中獲得成長,而不是輕易放棄? - 斯多葛學派推崇清晰、簡潔、真實的「語風美德」(virtues of speech),反對為取悅大眾而誇飾。在追求「持續輸出」的寫作過程中,寫作者應如何平衡內容的真誠性(speaking truthfully)與讀者的接受度,避免為了迎合市場而犧牲文本的內在品質和哲學深度? - 塞內卡提到「書寫和閱讀皆不可過量,過多書寫會使人憂鬱,過多閱讀則使人鬆懈」。這對於寫作者如何保持「創作韌性」和「持續輸出」有何啟示?在當代資訊過載的環境下,如何界定寫作與閱讀的「適度」,以維持心靈的「張力」(tone)和創造力? 6. 人際溝通:溝通技巧、關係建立、影響力 - 書中強調「理性與言語」(ratio et oratio)是人類社會的紐帶。在面對當代社會日益加劇的溝通隔閡與對立時,斯多葛學派如何啟發我們運用「清晰簡潔的表達」 和「真誠的言語」(veritatis simplex oratio est) 來重建信任和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 ![[Clear, Simple and Sincere expression rebuild Trust and create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斯多葛主義的風格,有什麼啟示?]] - 塞內卡在討論「仁慈」(clementia)時指出,真正的善意應避免憐憫(misericordia)這種「小氣的心靈狀態」。在人際溝通中,我們如何區分真誠的同情與可能帶有優越感的憐憫,並實踐一種既能給予幫助又不損害對方尊嚴的溝通方式,以建立更平等和尊重的關係? - 斯多葛學派認為,與人交往應當「生活得像上帝在看著你一樣;與上帝交談,要讓所有人都願意聽你說話」。這種對公眾透明和內在正直的強調,如何在今天這個充滿虛假和表面功夫的時代,提升個人在人際溝通中的「影響力」和可信度? # 感想 ![[StoicismiIsSelf-SufficientWayOfLife#斯多葛主義是自給自足的生活哲學]] ![[RemindYourselfToKeepProperTension#身心健康才能有正確的判斷]] ![[How Does Stoicism View the Joy of Sports#斯多葛哲學如何看待運動賽事的樂趣?]] ![[Secta as a Band of Non-Mainstream Companions#Secta 是古希臘的非主流共行者]] ![[Be an Probationer, Not a Sage#Probationer︱成為實習生而不是智者]]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 of Epictetus and Marcus Aurelius#從愛比克泰德和馬可‧奧理略學到]] ![[How Would Marcus Aurelius Write Meditations Online#從馬可‧奧理略學習到的寫作方法]] ![[Changing Yourself Is Easier Than Changing the World#改變自己比改變世界容易]] ![[WhatStoicismMeansByImpressions#當斯多葛哲學談論「感覺」的時候,他們在談論什麼?]] ![[LimitsOfFeelingsAndRoleOfReason#感覺是現在、理性是俯瞰]] ![[SoulCapturesImagesAndKeepsThemFreshThroughRecall#在記憶裡的心靈影像,在提取的時候才成形]] ![[StoicismOnAutomaticImpressionsAndClarityAsChoice#清晰度的思考]] ![[WhatIsAssentInStoicism#認可是對印象的同意]] ![[ParadoxOfSuffering-HowToUnderstandHelpingThoseInPain#斯多葛哲學如何理解受苦與幫助受苦的人]] ![[AllThingsBurnforVirtue#吹不熄我的,將讓我更加旺盛]] # 雜 帕奈提烏斯和西塞羅的「得體」(Decorum)修正。為了使哲學能被羅馬的貴族精英(如西塞羅)接受,帕奈提烏斯及其追隨者對斯多葛教義進行了重大修正,引入了「**得體**」(_decorum_)的概念,以調和內在美德與外在社會規範之間的矛盾。這是不是一種世俗化、弱化斯多葛哲學的簡單性的力量? [[Stoic Dilemma Is Virtue the Only Good From “Advantage” to “Pure Freedom” in Roman Debate]] [[FinalThoughtsCanBlockFurtherThinking]] 希臘只是哲學傳播的中繼點,是東西方哲學融合的地方和歷史上的節點。 --- 早期的斯多葛哲學是對赫拉克利特思想的修補。 1. 世界是動態的生成,而不是靜態的存在;萬事萬物不是正在變化,就是在趕往變化的道路上;人無法再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2. 「火」是這個概念最好的具體展示,火是不定形的、神秘的、富有創造力的。斯多葛的宇宙觀就是一團理性、神聖的大火球的宇宙。 3. 對立的統一:如同火焰般既毀滅又創造,就像電位差產生電流,萬物因為衝突、不同、對立而「活」過來。 4. 向上與向下的道路,都指向同一個目的地,那就是最終的真理、秩序、規則,稱之為 Logos;形而上的用語就叫「道」。 --- 「萬物皆流,無物常住」(All things move and nothing remains) 和佛教的無常很像? 可以說,赫拉克利特的「萬物皆流」是一種對世界的理解; 而「無常」是理解之後用於應對痛苦的方法。 那麼,還有更多的應用嗎? 控制二分法與無常? 所有外在事物都是無常的、抓不住的;那麼我們能抓住的是什麼呢?斯多葛哲學認為,只有內心的選擇。我們要選擇滿足那一種渴望? 斯多葛哲學在這方面,是保守而嚴格的: 我們應該追求永不失敗的慾望。 所有需要他人才能滿足、建立在無常之上的慾望, 都有無法填滿的可能、都不應該追求。 而永遠都做得到的,在斯多葛哲學中,是念頭、是想法、是選擇。 人透過征服自己來征服命運。 塞內卡說:「運氣給予我們的東西,沒有一樣是我們真正能擁有的」;現代的語境就是:「靠運氣贏來的,將來會靠實力輸回去。」 赫卡托(Hecato)說:「停止希望,你就會停止恐懼」。 那麼我應該如何選擇? 塞內卡說:「讓你的思想、努力、慾望,都幫助你滿足於自己和源於自身的善。」。 讓所有的外界紛擾,都成為美德的養料; 讓各種情緒都為同一個目的服務:美好的生活。 悔恨讓你牢記,快樂讓你走的更遠,憤怒讓你站起來,痛苦讓你反思;所有的情緒都導向行動、而正選的使用情緒本就是行動。 --- 念頭是流動的、從不停下的, 這樣的自由同時帶來了焦慮。 每個選擇,背後都有責任與壓力。 斯多葛哲學的減壓方式, 是精挑細選你的每一個選擇。 選擇那些你有把握的。 --- 關於詭辯學派 ( Sophist ),書上是這樣描述的: 「他們為了維持生計,依賴於他們所能吸引的學生的學費,因此對當時的掌聲非常敏感。他們與哲學家們的區別在於,他們與當下的公眾輿論聯繫更緊密,並對即時的結果有更強烈的渴望。」 這很現在的「網紅」有點像啊! 但書上又補充說: 「他們對哲學進步的貢獻是相當可觀的。他們特別專注於言辭藝術,創造了一種媒介,使哲學思想能夠觸及到受過普通教育的大眾;作為美德和政治進步的熱切倡導者,他們為一個儘管取得了物質成功,卻因舊有道德和公民原則衰落而開始絕望的民族,帶來了新的希望。」 所以古希臘這些網紅,可以稱之為哲學家網紅嗎? 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同樣都是追逐「影響力」,有些靠的是話題、新鮮感和更重要的群眾的支持;而詭辨學家靠的是有價值的知識、平易近人的文字與溝通技巧。 所謂的意見領袖,踢開群眾幫扶的梯子之後,還剩下什麼呢? ■ 不要做大官,要做大事 關於意見領袖 ( KOL ),《Snow Leopard》書裡是這麼說的: 「他們發布的內容通常是『顯而易見的(Obvious)』,即滿足人們現有的想法和確認偏誤,不挑戰思維,追求短期點擊和認可,而非提供『獨特的、有意義的或不同的』內容。」 「許多人只是想『被看見』為思想領袖,積累『認可徽章』和『追隨者』,而無需說出任何獨特、有意義或不同的東西。他們追求『廣大的受眾』來變現流量,而內容的價值則退居其次。」 - 這有什麼不對呢? 大家不都這樣做嗎? 他們不也都成功了嗎? 《Snow Leopard》認為這樣做,就是被太多的競爭對手絆住腳、又不斷苦苦追趕觀眾,是吃力不討好的作法;而檯面上看到的網紅,光鮮亮麗下是屍骨累累、是倖存者偏差。 這樣做無法堅持太久。 那麼該怎麼做比較好呢?《Snow Leopard》的解法是: 「如果你想有所作為?那麼你需要擺脫公眾的認可。『不同』的事物不會立即被接受。有意義的事物需要時間去理解。」 「有責任說出別人還沒有說過的話,承擔風險,挑戰傳統智慧,並具有創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