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今天學到的一件事是,為每個任務加上「道德要求」或「道德束縛」。這樣做的好處是,當我想要執行一件事情時,比方說像我剛剛跑完步,在設定這個行動計畫的時候,我會先思考:這件事情和斯多葛哲學的四大美德之間有什麼關聯?我實現的是哪一種美德?又是透過什麼樣的理性選擇?為什麼它能讓我感到平靜? 我會先把這些理由寫下來,這樣能讓我在開始行動前更有動力。完成之後,再回頭檢驗自己寫下的內容,看看行動和原本的意圖是否一致。這樣的驗證其實就是一種復盤、一種反思,也會讓完成任務後的成就感更持久。因為這等於再次經歷、再次肯定那個美好的過程。 所以今天的收穫是:在每個行動開始前,寫下這個行動能帶來的道德收穫與美德鍛鍊;結束後,再回頭檢視、再度體會,重新吸收那份平靜與美好的感覺。 今天學到的是,為每件事加上「道德收穫」的概念。每一件事情都應該有它的道德收穫,也就是在行動之前先想清楚,這件事對我在美德上的鍛鍊是什麼。 一開始,我會先在計畫階段寫下這件事的道德意義,記錄下來的好處是,日後回想或反思時能更清楚地回應自己,這樣既能延長好情緒的持續時間,也能更容易建立起內化的習慣。剛開始一定會覺得困難,但當這個流程——寫下來、去做、再反思——變得自然流暢之後,就能更快進入狀態。最終的目標是內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做、能帶來什麼樣的美德成果。 當習慣這樣做之後,執行的過程會更有意識,因為我清楚知道自己正在鍛鍊哪一種美德。例如:我出門跑步,而不是待在家裡偷懶,我在那一刻克服了慾望與惰性,這就是一種「節制」的實踐。那種克服的瞬間,就是美德的果實,它是即時產生的,不需要等到跑完才有成就感。 這種美好的感覺值得被記錄下來——在開始前記下行動的道德意義,做完之後再回頭重溫這種平靜與滿足。因為美德的收穫不同於外在成就,它發生在選擇的那一刻。像打掃房間這類事情,必須等到完成後才有成就感;但美德是即時的,是從「理性選擇」本身產生的。 > 當我們用外在的結果作為衡量標準,就會有失敗的風險;但如果以內在的選擇作為指標,成功的機率就高得多。 這也是為什麼計畫會失敗——因為大多數人設定的指標是外部的、不可控的。若我們改以內心的選擇為基準,就能避免這種風險。內在的選擇雖然微小,但容易做到,而且能帶來穩定而持久的滿足感。 當你開始這樣設定計畫——把美德考量納入其中——行動就會變得更容易成功。因為你收穫的是「理性選擇的滿足感」,而不是外界結果的肯定。當這個循環開始運作,你會越來越有動力:設定計畫 → 付諸行動 → 反思與肯定 → 再次設定新的計畫,形成正向的循環。 這和外部指標的模式不同。像減肥這件事,如果只是靠「體重數字」來判斷成敗,一旦沒有達標就會失望、情緒低落,最終放棄。但如果改成觀察自己的「選擇」——今天吃飯的節制、面對慾望的態度、對身體的尊重——這才是內部的衡量方式,也是更持久的動力來源。 今天的計畫是跑步,而我覺得這已經完成了一項很好的美德。對我而言,跑步的美德就是「節制」,是一種對慾望的調控。當我不想跑的時候,內心會有掙扎,但我選擇去克服它、去理解它,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美德的實踐。 跑步之所以和美德有關,是因為它讓我有機會面對自己的慾望。當我不想跑的時候,我可以觀察自己為什麼不想跑,也能感受跑完之後那種微弱卻真實的滿足感。這樣的選擇讓我體會到什麼是「理性主導慾望」的力量。 在斯多葛哲學中,健康是一種「中性之物」,它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惡,但當我在跑步這個行動中加入道德的選擇——例如節制與自律——它就多了一層道德的意義,讓我更有動力去實踐。 > 跑步不只是鍛鍊身體,更是鍛鍊意志的一種方式。 我覺得這種過程帶來的成就感是細膩的。就像今天跑完步後,那種滿足感並不強烈,但很真實。尤其在做出選擇的那一刻,當我知道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會有一種清淡卻純粹的愉悅。 這種「美德的果實」味道很淡,不像感官刺激那麼強烈,必須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慢慢喜歡上這種清淡的感覺。學會去品味這種微弱卻穩定的滿足感,就是我現在在練習的事情。 所以今天我想做的事情是——在每天睡前,先用時間軸的方式排好隔天的計畫,把要做的事情排列出來,然後思考每一件事情可能和哪一種美德有關,並把這些關聯記錄下來。 在執行的時候,也要持續去思考:「我現在做的這件事,和哪一種美德有關?」我覺得這樣的思考本身就很有趣,也能讓每個行動更有意義。 接著,在執行過程中,我會用語音轉文字的方式,把實際的感受記錄下來。如果有照著計畫完成,就在項目後面加上括號,標註這是自己的一個小勝利,記錄當下那種滿足、幸福、平靜的內心狀態。 > 每一次照計畫完成的行動,都是一次小小的勝利,也是一種對自我的肯定。 最後,我會根據每天的實際狀況不斷修改、微調。把每一天都當作一場有趣的實驗,不斷修正、不斷進步。光是想到這樣做,就覺得滿興奮的——因為那種持續成長的感覺真的很好。 # 摘錄 - 苦難的必要性:美德在對抗中彰顯 - 美德作為選擇與承諾的行動 - 當您運用理性,有意識地選擇執行這項任務,並展現出智慧、節制和勤奮時,您的行動便被美德所浸潤。 - 美德的意義體現在面對挑戰時的態度,而非挑戰本身 - 並非艱難困苦是值得嚮往的,而是使我們能夠耐心忍受艱難困苦的德性才是值得嚮往的。 - 您在清理(一種不適或苦難)中堅持完成目標,這種行為本身就是節制(Temperantia, 即對慾望和嫌惡的控制) 與勇氣(Fortitudo, 即堅韌不拔)的體現。美德並非在真空狀態中被給予,而是在行動(Action)中被生產出來。 - 您的平靜感,正是來自於您對這個行動賦予的意義。這不僅是對抗壓力,也是履行您對自己生活環境的義務(officium)。當一個行為的「可信賴理由(probabilis ratio)」可以被提出時,它就成為一個義務。清理帶來可證實的秩序(秩序是自然的體現),這賦予了它強大的合理性。 - 蘇格拉底式提問: 如果您是因他人威脅,被迫打掃,您會感到平靜嗎?若否,這是否證明「完成目標」的滿足感,其實是依賴於「意圖自由」(freedom-of-intention) 的選擇,而非僅僅是「結果」的達成? - 當聖人不再面對凡人那種「誘惑」與「掙扎」時,他的美德似乎轉變為一種靜態的存有狀態(Static Ontology),而非動態的實踐。這導致了挑戰:如果美德不再需要發揮功能(Function),它如何證明其價值(Value)? - 當抵抗不再必要時,美德的戲劇性展現便告終結。 - 美德不是在「苦難」中顯現,而是在「內在秩序的建立和維持」中持續運作 - 聖人的美德並非是靜止的沉寂,而是極致的、不費力的專注和效能(Effortless Mastery)。 - 當您清理廁所(完成一個正確的行為,recte factum)的那一刻,回報(平靜與滿足)即刻產生,因為您的意圖(intention)與行動(action)達成了完美的統一。這種即時回報不是來自外部的讚揚(laus)或榮耀(gloria),而是來自內在對秩序的確認。 - 目標、當下與佛教的「行證」 - 您的啟發:「如何在設定目標的當下,就能感受到回報;如何在實踐過程中,就能體驗快樂。」——這完美地銜接了佛教哲學中的「行」(Paṭipadā)與「證」(Vimutti)次第。 - 您所追求的,不是結果帶來的快樂,而是過程中的「完滿性」。 - 對於聖人而言,美德的實踐成為一種不需抵抗的常態流動,他的幸福感並非來自「痛苦移除後的釋放」,而是來自「持續不斷的內在秩序」所產生的純粹的、不間斷的流動感(a never-ceasing joy)。 - 平靜的滿足感不是結果,而是意圖與行動在當下統一時,美德(秩序、節制)所產生的即時回報。 - 聖人的美德並非靜止的,而是不費力的效能與內在張力的和諧流動,是凡人抵抗掙扎的「極致優化版本」。 - AI與道德實踐的界限: 在一個高度自動化(例如,由AI機器人完成所有打掃目標)的未來,當我們不再需要面對任何「不適」或「抵抗」時,我們還能在哪些層面鍛鍊和區分人類獨有的美德(Virtus)? - 痛苦的最小閾值(Minimum Threshold): 如果痛苦是激發美德的必要條件,那麼一個追求進步(προκόπτων)的實踐者,應當在多大程度上尋求或接受不適與挑戰,以避免美德實踐的怠惰? - 目標的本體論地位: 在追求「美德本身就是立即的回報」時,我們設定的目標(如清理廁所)是否只是一個觸發內在秩序的符號,而非最終價值?一旦目標完成,它的「存在意義」(Being)是否立即消散? #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 | Threads |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 | Spotify | | | Youtub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