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只是工具。就像渡河,船過了、船也可以丟了;先從各種執念一一練習放下。這過程就像戒毒一樣,先戒掉各種渴求,最後再把「戒毒」這個念頭也放下,就能出院了。 放下執念也是類似的道理。 對於這個像是迴圈的問題,佛教本身就有自己的解釋;這種有順序的就像傳統漸悟,是有一步步的修行方法的;而能一口氣跳到河對岸的「頓悟」終究才是少數吧? 另外,《佛祖都說了些什麼》作者林欣浩認為,真正的「放下」是一種「不在乎」、「不牽掛」,頗有一種「不承認、不拒絕、不否認」、「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風流。 # 摘要 ### 斯多葛學派對「放下執著」的理解 #### 1. 執著的對象(Externals):非我所控之物 斯多葛學派將世界上的事物分為兩大類:「**我所能掌控的事物**」(things up to us)和「**非我所能掌控的事物**」(things not up to us,即「外在物/Externals」)。 * **非我所能掌控的事物**包括我們的身體、財產、名譽、官職、疾病、流放、痛苦、甚至死亡。 * 對這些外在物的**迷戀或依賴**(attachment)就是斯多葛學派所說的「執著」或「情慾」(desires/affections),它使得我們的快樂取決於不可控制的因素,從而使我們成為奴隸和不自由的人。 「放下執著」(即超然物外)在斯多葛學派看來,就是**從對非我所控事物的依戀中解脫出來**。伊比鳩魯(Epictetus)總結道:「達到自由的唯一道路是:**不滿足慾望,而是移除慾望**」。馬可·奧里略(Marcus Aurelius)也指出,只要「把你的意見拿走,『我受到傷害了』也就被拿走了。把『我受到傷害了』拿走,傷害也就被拿走了」。 #### 2. 「放下執著」的行為是否也是一種執著?(Focusing on the Internal) 斯多葛學派對此問題的回答傾向於:**否,這不是一種有害的執著,而是對真正價值的專注**。 斯多葛學派主張,我們應該將精力集中在唯一真正屬於我們的東西上,那就是我們的**判斷**、**欲望**和**厭惡**,總而言之,是我們的**意願或理性**(whatever is our own doing)。 因此,「放下執著」的行為,實際上是: * **專注於「內在」的理性過程**:這是一種對運用理性(reason)和訓練意願(will)的持續努力。 * **有意識地選擇**:要實現恆常的品格,需要「將每天都視為生命的最後一天,既不激動也不麻木,也不偽裝」。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必須「形成一種確定且恆定的生活路線,這是智慧的首要設計」。 * **將理性視為至高無上的價值**:如果說斯多葛主義有「執著」,它執著於**德行**(Virtue)和**理性**(Reason)。塞內卡(Seneca)將這種追求內在善的努力描述為「一種強烈而純粹的信念的提升,是對自己真正的善充滿信心的提升」。 這種對「理性」的堅持,雖然需要努力甚至紀律,但它與對「外在物」的執著性質截然不同。對外在物的執著導致痛苦和奴役(例如對財富的貪婪是「比你所擁有的更痛苦」),而對理性和德行的努力則帶來**自由**和**平靜**。 因此,斯多葛哲學認為,雖然實現「放下」需要極大的意志和**恆定性**(constancy),這種「堅持」的對象是唯一能夠帶來幸福的內在理性,故這是一種**有益且必須**的努力,而非導致痛苦的「執著」。 ### 總結 根據斯多葛哲學的觀點: 1. **有害的「執著」**:是對外在事物(非我所控)的依戀,它源於錯誤的判斷,導致不自由和痛苦。 2. **「放下執著」的行為**:是將意願和理性集中於「我所能掌控的事物」,即內在的德行和判斷。這不是一種有害的執著,而是實現內在平靜與自由所必需的**恆定努力**(constancy)。 如果沒有這種對理性的「執著」(堅持),人就會落入愚昧和不一致的狀態,而這正是斯多葛學派所極力避免的。 您提到的悖論在斯多葛學派的體系中,可以透過區分*目的*和*方法*來解決:目的(自由和幸福)是通過對理性這一唯一可控因素的**堅定奉獻**(這可能是您所指的「執著」)來實現的。 --- # 我的想法 習慣就不執著 # 2 您提出的問題:「放下執者是否也是一種執著」,在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視野中,**極可能被視為一種源於語言形式誤解而產生的「哲學上的困境」**,而非一個需要正面回答的「有意義的問題」或「實質的詭辯」(sophistry)。 根據您提供的資料,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哲學研究》中進行的分析,目標是**解除我們被語言工具所迷惑的狀態** (die Verhexung unsres Verstandes durch die Mittel unserer Sprache)。 以下是維特根斯坦可能對此類問題採取的立場和分析: --- ### 1. 哲學問題的本質:由語言誤用產生的迷惘 維特根斯坦認為,許多哲學問題的產生,是源於我們對語言形式的誤解,這些問題具有「深奧」(Tiefe) 的特徵,但實際上它們是**「語法上的錯覺」(grammatische Täuschungen) 所產生的「迷信」(Aberglaube)**。 您的問題涉及將「執著」這一概念(即東方哲學中的「執著」)**以反身的方式(reflexively)應用於其自身的否定行為(放下)**,這導致了一種似乎無法逃脫的悖論。維特根斯坦會將這種傾向歸類為: #### A. 追求「本質」或「超級事實」的衝動 (Über-Ausdruck) 我們傾向於相信,某些概念(如「放下」或「執著」)必定對應於某種特殊、純粹或超越經驗的「本質」或「深層事物」。當我們問「放下執著的本質是什麼?」並試圖從中發現新的執著時,我們正被引誘去使用一種「**超級表達**」(Über-Ausdruck),儘管我們並沒有這種「超級事實」的模型來支持它。 #### B. 語法的誤導 (Grammatische Täuschungen) 當我們使用「執著」這個詞時,它在日常語言中於特定「語言遊戲」(Sprachspiel) 中運作。例如,在描述心理狀態、信仰或願望時。 * 如果「執著」是一種行為模式(如緊緊抓住事物或信念),那麼「放下執著」就是**這種行為模式的終止或改變**。 * 當我們試圖將「執著」這個詞的語法應用於「放下」這一行為本身,我們就將一個原本用來描述**對象**或**行動目標**(*What* one is attached to)的詞彙,強行應用於**解除這種狀態的過程**(*How* one ends attachment)。 * 這種嘗試尋找「放下的執著」的行為,就像是試圖證明一個在語法上被排斥的語句是「真的」一樣,這實際上是在「**誤用我們詞彙的邏輯**」。 因此,維特根斯坦可能會判定這句話是一種「**不清晰的、非顯而易見的胡言亂語**」(von einem nicht offenkundigen Unsinn zu einem offenkundigen übergehen)。 ### 2. 透過「語言遊戲」尋找意義和「治療」 維特根斯坦的方法並非提出一個理論來回答這個悖論,而是**通過描述我們的語言是如何實際運作的**,從而消除這個問題。 #### A. 意義在於使用 (Use is Meaning) 維特根斯坦強調,一個詞彙的意義在於它在「語言遊戲」中的**使用**。如果我們想理解「執著」或「放下」是否有意義,我們必須考察我們在哪些具體的生活情境或實踐中會使用這些詞彙,以及它們發揮了什麼**作用**(Funktion)。 當您說「放下執著」時: 1. **在實踐的語言遊戲中**:「放下執著」描述了一種**態度或行為的終止**,例如,停止徒勞的追逐或抗拒。如果這種「放下」成功地使人停止了原有的、造成困境的行為,那麼它在該語言遊戲中就具有清晰的意義。 2. **在哲學的反射中**:當我們問「這是否也是一種執著?」時,我們暫停了日常使用,轉而嘗試尋找一個抽象的、超凡的類比。 #### B. 哲學的目的在於「治療」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是一種「**治療**」(Therapie),目的不是回答問題,而是讓問題**完全消失**。 對於「放下執著是否也是一種執著」這種自我循環的疑問,維特根斯坦的「治療」可能是: * **揭示誤導性的圖像**:指出我們被一個誤導性的「圖像」(Bild) 所俘獲。這個圖像可能暗示:任何有意義的行動或狀態都必須具有一個實質的對象或本質(即「執著」的對象)。 * **回歸日常使用**:一旦我們意識到「放下」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概念性的清晰或行為的解除**,而不是一個需要被「執著」的新目標,這個悖論就會解除。 * **消除深度的幻覺**:如果我們將「放下執著」視為一種必須達到的、新的、必須緊緊抓住的理想狀態,那麼它可能變成一種新的「執著」。但這種新的「執著」是哲學家基於對詞彙的抽象化而「**發明**」出來的,而不是存在於實際生活形式中的概念。維特根斯坦認為,當我們沉溺於哲學思想時,會**「忍不住」(unwiderstehlich neigen)** 說出某些話,但这並不代表我們是被迫做出一個假設。 ### 總結 維特根斯坦會認為您提出的問題是一種**「哲學上的胡言亂語」(Philosophen-Unsinn)**,它產生於語言的「深度」幻覺,並且因為其結構上的自我指涉而失去了在任何有意義的**語言遊戲**中的實用性或判斷標準。 他不會試圖證明這句話是「錯的」,而是會指出這句話**「沒有意義」(keinen Sinn hat)**,因為它是在試圖運用語言來描述一種超越語法界限的事物。他最終的目標是讓提問者能夠「隨時停止哲學思考」。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Threads | https://www.threads.com/@a_g_chen/post/DOYUwgukk6m?xmt=AQF0lz0OqI6gf1r-jskmU47VDJAw5N8UFyGG6jNvtqWqEw | | -------- | ----------------------------------------------------------------------------------------------------- | | Facebook |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