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記錄,是尚未成檔的草稿 --- [[TheWiseMindBurnsAndAdaptsToAllThings]] --- 只要他不渴望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他的平靜就能維持下去,這構成了斯多葛學派治療憂慮和焦慮的基石之一。 我能控制的是用什麼態度打掃,不能也不應該在意的是能否打掃的完。 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想要掌握那些你本來就不能掌控的事。 比方說,當你的能力不及,工作本身就做不完、壓力太大,這些事情原本就超出你的能力範圍。你若執意拼搏,最後很可能只是拼盡全力地失敗。這,就是痛苦的來源。 有人可能會質疑:「這不是擺爛嗎?不是遇到困難就逃避嗎?不是逃避自我挑戰嗎?」 但我會說——是的,我們應該逃避。我們應該避開那些本來就不在掌控範圍內的事。真正該挑戰的,是我們的內心,是那些本來就在我們掌控之內的東西。 以工作為例,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挑戰的是外在、不受控的事情。我們該做的,是在工作的過程中,挑戰自己是否仍在燃燒理性的火焰。痛苦來自外界的束縛與困擾,來自於我們追求那些「我之外」的東西——能力之外、掌控之外、不屬於自己的事。 而我們應該專注的是能掌控的,也就是內心的選擇。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挑戰。與其挑戰那些外部的、不確定的事,不如挑戰自己的內在理性。能不能好好運用理性,能不能不辜負那份上帝賦予我們的理性——這才是真正的考驗。 就像艾比克泰德說的,如果臨終之時能面對上帝,說出「我沒有愧對祢所賜的理性」,那就沒有遺憾。 所以,只要分清楚什麼在我們之內、什麼不在我們之內,專注在能決定的、能控制的,不去追逐那些無法掌控的事,心靈自然會平靜。 不要去想能力範圍以外的事,不要追求工作的數量與成果,而要專注在「過程中是否運用理性」,是否做出了符合美德、幸福與寧靜的選擇。 具體到我的工作 我是一位民宿管家,大部分的壓力來自每天要打掃幾間房、接待客人。常常我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總想一天之內把所有房間都打掃完,或盡可能多打掃一些。後來我發現,這正是工作痛苦的原因——因為我追求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 有時候,一通客人的電話就能打亂整個節奏。所以我開始提醒自己,要專注在過程,專注在是否用心、是否盡了能力,公平且認真地對待打掃這件事。 打掃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正義的展現。正義是「給予他應得之物」,那房間的清潔、整齊、秩序,就是它應該有的樣子。客人來住,體驗是否良好,也是一種正義的實踐——我收取報酬,就要交付乾淨、舒適的住宿體驗。與其專注在打掃幾間,不如專注在有沒有給客人應該有的體驗。 在打床的過程中,面對掙扎、想逃避或負面情緒時,這正是節制展現的時刻。去思考、理解這些慾望的來源——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想法?這個慾望和我有什麼關係?然後去共識它、紀律它,將它轉化成更深刻的理解或智慧。 勇氣則是知道為什麼要忍受。打掃很累,腰酸、手痠、跑上跑下喘得要命,勇氣讓我去理解這些痛苦的意義——為什麼要忍受?因為這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賺取溫飽所必須的事。但不只是為了錢,這些中性的事物,同時也是訓練美德的機會。 節制教我理解慾望,正義讓我對待事物公平,勇氣提醒我痛苦是有意義的,而這些理解的總和,就是智慧。四種美德都可以在打掃的過程中實踐、練習,而這不只是訓練,更是目的。 在練習的過程中,就能達到平靜與幸福——希臘人所說的 εὐδαιμονία。也就是說,練習的過程本身,就是結果。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每一次打掃中,都能找到內在的寧靜與意義。 --- 佛教講的慈悲心與民宿的經營 佛教的慈悲與民宿經營 我覺得佛教的慈悲心,對民宿經營有很大的幫助。慈悲的意思,是去理解、同情客人,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和他們同一個陣營。這種「預設對方是好人」的心態,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好處。 我常看到工作夥伴或網路上的抱怨文章,會把客人預設為壞人,只要客人多一點要求,就被貼上「奧客」的標籤。我理解那是出於自我保護,但對我這種獨自經營的民宿管家來說,這樣的態度沒有幫助。客人的要求,反而是我展現服務的機會。 他們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他們是員工。更多的要求不會讓他們多拿錢,只會增加負擔。但我不一樣,我的身分讓我有更多自由去選擇用什麼態度面對客人。 從斯多葛哲學的角度來看,如果你在戰鬥中瞄準的是金錢,那你追求的就是錯的。金錢不在你的掌控之內,真正能掌控的,是你自己的選擇——你選擇用什麼態度對待客人。 若只以金錢作為衡量標準,「我做這份工作是為了報酬,其他都不重要」,那麼工作會變得很痛苦。因為現實中,大部分事情和金錢沒太大關聯,這就會產生馬克思所說的「異化」——你所做的和你得到的之間有一種疏離感。你不是活在當下,而是活在「拿到錢的那一刻」,那是一種錯誤的追求。 相反地,如果你專注於和客人的互動,選擇用慈悲而非敵對的態度對待他們,結果會完全不同。敵對的態度只會讓自己不舒服。沒有人喜歡和討厭的人相處,包括自己。既然相處的態度由自己決定,為什麼不選擇讓自己舒服的方式? 把客人當成自己人、朋友或家人,用慈悲心對待他們,不但能更有耐心、更容易理解他們,也會讓每一次相遇變得愉快。這樣的選擇讓工作變得輕鬆,而客人是否回報同樣的善意,那不是我能控制的。 我能掌控的,是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有慈悲心、笑臉迎人的民宿管家。這樣的選擇讓我保持平靜,也讓我感到幸福。這就是佛教的慈悲,帶給我最大的啟發。 --- 不需要對其他人感到失望,因為那是他們原本就應該的樣子。失望的情緒提醒了我,關注點應該放在哪裡?放在自己能控制的範圍之內。 尼采與演化,適應,競爭;人類天生就是適應性的、不斷改變進步的,人天性就是傾向適應的,而環境決定是向下或是向上。 • 體現禪宗的「無痕」之境: 這並非空談。禪宗僧人香嚴智閑(Kyōgen)曾是一位博學的學者,卻無法回答師兄關於「父母未生時本來面目」的詰問。他憤而燒掉所有筆記,隱居修道。一日,當他清掃庭院時,隨手掃起的一塊瓦礫擊中了竹子,發出清脆的聲響,他當下頓悟。他寫下詩句:「一擊忘所知……步步踏著古人道……隨處不留跡。」將簡單的勞動視為與「道」合一的實踐,不為名利,不為知識的累積,只是純粹地完成當下,不留下執著的痕跡。 --- [[做出正確決定的滿足感是什麼?]] [[主動選擇痛苦還是被動承擔痛苦?]] [[職責與日常例行事務,每每與美德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