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的慈悲心與民宿的經營 佛教的慈悲與民宿經營 我覺得佛教的慈悲心,對民宿經營有很大的幫助。慈悲的意思,是去理解、同情客人,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和他們同一個陣營。這種「預設對方是好人」的心態,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好處。 我常看到工作夥伴或網路上的抱怨文章,會把客人預設為壞人,只要客人多一點要求,就被貼上「奧客」的標籤。我理解那是出於自我保護,但對我這種獨自經營的民宿管家來說,這樣的態度沒有幫助。客人的要求,反而是我展現服務的機會。 他們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他們是員工。更多的要求不會讓他們多拿錢,只會增加負擔。但我不一樣,我的身分讓我有更多自由去選擇用什麼態度面對客人。 從斯多葛哲學的角度來看,如果你在戰鬥中瞄準的是金錢,那你追求的就是錯的。金錢不在你的掌控之內,真正能掌控的,是你自己的選擇——你選擇用什麼態度對待客人。 若只以金錢作為衡量標準,「我做這份工作是為了報酬,其他都不重要」,那麼工作會變得很痛苦。因為現實中,大部分事情和金錢沒太大關聯,這就會產生馬克思所說的「異化」——你所做的和你得到的之間有一種疏離感。你不是活在當下,而是活在「拿到錢的那一刻」,那是一種錯誤的追求。 相反地,如果你專注於和客人的互動,選擇用慈悲而非敵對的態度對待他們,結果會完全不同。敵對的態度只會讓自己不舒服。沒有人喜歡和討厭的人相處,包括自己。既然相處的態度由自己決定,為什麼不選擇讓自己舒服的方式? 把客人當成自己人、朋友或家人,用慈悲心對待他們,不但能更有耐心、更容易理解他們,也會讓每一次相遇變得愉快。這樣的選擇讓工作變得輕鬆,而客人是否回報同樣的善意,那不是我能控制的。 我能掌控的,是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有慈悲心、笑臉迎人的民宿管家。這樣的選擇讓我保持平靜,也讓我感到幸福。這就是佛教的慈悲,帶給我最大的啟發。 # 發表歷程 #文章草稿 👉 | 平台 | 網址 | | -------- | --- | | Facebook | | | Threads | | | Blogspot | | | 方格子 | | | Medium | | | Spotify | | | Youtube | |